大學雜誌

大學雜誌

泛談當前台灣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座談會紀錄(二)

泛談當前台灣農業經濟發展問題(二)—座談會紀錄

時間: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

地點:台北市耕莘文學院

 

講者: 經歷  
  (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

李登輝

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

前台大農經系教授,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前中華民國總統

吳同權

明尼蘇達大學農經碩士

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顧問

許文富

美國賓州大學農經博士

前台大總務長,經濟系教授 (1931-2015 祖籍福建漳州)

陳榮波 

服務於糧食局統計室

東海哲學系教授

文崇一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台大,哈佛,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

史濟增

夏威夷大學農經碩士

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中央研究院

劉錚錚

美國 Vanderbilt 大學經濟學碩士

 

賴文輝 

夏威夷大學農經碩士

 

錄音整理:

 

 

馮耀明

台灣政治大學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台灣東吳大學教授,現退休,香港僑生

邱秀文

世新大學

曾任芝加哥華文寫作協會會長,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總會長


編 者:何步正

農村問題的座談會,上期已經發表了第一部分的紀錄「雙重經濟結構下的台灣農村經濟」,本期發表第二部分:農村人口的外移與農業勞力不足問題」,其餘幾個部分將於下期一次刊完。

農村人口外移及農村勞動力的不足乃是目前臺灣農村社會極為過切的問題,參加座談會 的諸位位先生從不同的觀點,廣泛地探討這一項當前農村社會所面臨的課題,其中所涉及的問題警如隱藏性失業,農業機械化,土地重劃,土地所有權與利用權,農村人口所得相對低落和都市化的影響等等。他們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提議,相信讀者們對此問題必能得到新的認識。本期各段的擇要係編者所知,如有不當之處,請原講人見諒。

 

 大學雜誌第17期 民國58年5月


(二)農村人口的外移與農業勞力不足問題

 

農村人口外移: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

賴文輝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人口和勞力向都市或工商業部門移動乃是一種必然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隱含著兩個因素:

(1).工商業界對於勞力需要增加的速度超過農業部門

(2).農業的生產力不斷地提高,因此部份農村勞力的外移不致於引起農業總生產的成長配合不上社會的總需要。

對於人口過剩的落後地區,在現代經濟發展的初期,農村勞力的外移乃以就業不足的人口為優先,由於他們在農業的生產力等於或接近零,故農業喪失了這一部份勞力對總生產不會發生影響。然而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勞力繼續地外移而農業勞力的生產力未見提高或提高的程度太低,則當農村過剩勞力移盡以後,農業總生產的增加必不能趕上社會的總需要,以致發生農產品價格猛漲等不良現象。臺

灣的經濟發展即已到達迅速轉變的階段,農村勞力的繼續外移是否會導致上述現象,其關鍵建立在底下兩種因素:

  1. 台灣農業是否還有隱藏性失業存在?
  2. 農業生產力 (尤其是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可能性如何?

文崇一:交通發達,使農村與都市之間的增加;而工業化以後,更使農村副業沒法再維持。這些因素也會使更多的農村人口遷移都市。

 

農村青年離鄉的一個例子

劉錚錚

關於這一點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就我個人接觸農家的經驗,一般的情形怎麼樣我不大清楚;就在南港;鄰居有一家農家,我們跟他們很熟。他們這家有一個孩子,快二十歲了!他到士林一間工廠做事,拿的報酬很低,他在士林附近地方租房子住,他的工資雖然不夠支付他的一切費用,他仍願意留在那邊工作;其因我聽他解釋,他原說如果留在家裏,由于家裏經濟不佳,他留在家裏還要花用家裏很多的錢;但如果出來工作,即 使工資還不夠他一切支出,但他只須家裏花很少的錢補助其不足就夠了。

也就是說,譬如他留在家中的時候,如果他的生產價值是每月二百塊錢,假定他要支用的卻是八百塊錢, 那麼家裏等於為他淨支出六百塊錢。如果他在外面工作的話,工資雖少只要家裹跛貼他的少於六百塊錢就能過同樣的生活,他就會願意到外面去工作。這一點讓我想起了Ranis—Eei 他們倆個人的 model 裏面,假定開始時非農業部門的工資,要以農業勞動平均生產力作為標準。就是在達到turning point以前,以農業平均勞動生產力作為工資。關於這一點,就目前臺灣情形來看,似乎不是這樣。因為就前面的例子來說,甚至非農業部門內,以比平均農業生產力更低的工資給他,他也是願意出去工作的。他主要是要看出外工作的opportunity cost有多大。

 

臺灣經濟是否處於無限制勞力供應的狀况?

李登輝

許先生去年有一個報告:過去我們有一個觀念 disguised employment 這個觀念本身有些問題,臺灣根本不是具有很多 disguised employment,也不是在農業有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故臺灣的農村情形不見得是已到了turning point,所謂 limited supply of labor 的階段,我認為台灣的勞動供給是 semi-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因農業動力的技術沒有改善,因此需要使用非常多的人工勞動力,因此一般人以為勞動力過剩,這可能是錯誤的。臺灣過去在 biological innovation這方面是盡量利用勞動、盡量擴大作物制度等;這是臺灣農業經營的特色。現在我是否就請許先生報告一下他的研究結果。

 

臺灣農村勞動力並不過剩

許文富

許多人誤解為臺灣的勞力過剩,因而認為隱藏性失業 (disguised unemployment) 相當嚴重。對這一點我們似乎有重新檢討的必要。根據農家記帳資料之分析,臺灣農家每戶的勞動供給,一年平均為798個工作天,而每戶之實際勞動需要量為518工作天。換言之,勞動之利用率平均僅達 65%而已。其餘35% (280工作天)是沒有充分利用的。問題在於這些 未充分利用之勞動力是否在不影響農業生產力的情況下從事農業以外的生產行為。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臺灣農家平均每戶的勞動人口只有2、3人之間, 若將其中之一個移出,那麼農家勢必發生勞力之不足的問題。

而且上述之剩餘勞動力 (每一農家有280個工作天), 是集合農戶家長以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零碎勞動而成的,並非一個人在一年內整整有二百多天沒有事做。由此可知,臺灣農村的勞動力剩餘,實不宜認為隱藏失業現象,因為隱藏失業在意義上應解釋為勞動之邊際生產力等於零或零以下,且生產量不因這些剩餘勞動之減少而降低。

以目前臺灣農業生產情形而論,我們可從許多生產函數之研究文獻看出,農業生產三大要素之生產力中,資本的生產力往往最大,土地次之,勞動最小。但我們很少發現勞動生產力等於零或負數的情形。其次,關於把這些剩餘勞動移出,是否可不影響農業生產量的問題,我覺得不大可能。因為臺灣的勞動剩餘並非以個人為單位計算的勞動過剩,而是由許多家庭成員之零碎勞動所湊成的綜合過剩,現若將每一個農家之現有勞動人口中之一個移出,且還要保持其生產量不變,似有很大的困難。所以,就本質上而言,臺灣的農村勞動過剩現象,實不能稱為隱藏性失業。

因此,我的結論是,臺灣的農村勞動不充分就業的情形確實有,但沒有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嚴重。因為實際上,我們無法在不影響生產量的條件下,將這些勞動力移開。還有一點,在農業生產裏,我們也需要保持比平常需要較多一點的勞動力,主要原因是勞動需要在冬季節的變動很大, 如每年的七月份,勞動力需要量最多 ,十二月份最小,最高與最低之間, 相差達百分之五十左右。

在此條件下,我們絕不能僅維持最低限度的勞動力於農村。因為要使各季節的勞動供需保持相當程度的平衡,平常總得要保持較大的勞動力,不然在農忙季節,必發生勞力之不足。所以臺灣的農村勞力真正能夠移出的數量,較一般人所想像的還要少許多。據我個人的計算,臺灣的農村能夠移出的勞動力將不超過目前勞動力的20%。而過去,許多人在報章雜誌所發表的數字都說臺灣的勞動力剩餘達50%以上。當時我寫那篇文章(臺灣農業勞動之供需與將來變動之傾向)時,有許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而認為臺灣的勞力仍然有相當嚴重的過剩現象,同時還引起一番爭論。不過此種勞力不足現象從去年開始已逐漸明朗化,目前這種情形已完全成為不爭的事實了。

 

機耕的障礙:農家耕地太少 

劉錚錚

對臺灣農村勞力越來越不足的看法我很同意,而且將來亦會越來越不足,這種趨勢是必然的。那麼臺灣農村勞力是否因而不會外移呢?我想,還是會外移的。這是因為非農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報酬高低不同之故。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以預料臺灣的農業,倘仍然是在目前的技術狀況下經營的話,那麼,這個勞力不足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當然,我們可以說,我們的技術會改變,我們可以用更多的耕耘機和其他農機具來代替一部份的勞力,因而也許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農民能從農業部門移出,而給工商業部門利用。但是,目前臺灣正在小農經濟情況下, 當我們要用機械化來減少農業勞動時,我們是否能很順利的達成是否有困難存在?

我覺得的確有許多困難存在,主要因為臺灣是小農經濟,土地面稍太少平均每家農家只有一公頃左右,而這一公頃土地,並不是只種一種作物,而還要種許多的作物,經營雜異化的程度很高。當然有許多原因,主要是為了減少生產的風險及農業價格變化的風險,而且也因為要充分利用勞力使他們平均分配在每一個季節等等。現在假如我們要用機械化來減少農村的勞力,我們是否能用什麼機械來代替農村的小農勞力,要看農民用機械來代替勞力是否划的來。現在我們的農業機械本身很貴,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我們現在的耕耘機,一部至少要耕四公頃的土地才合算。但是耕者有其田辦法實施後,沒有一家農家容許擁有三甲以上的水田,故也沒有一家農家能單獨充分利用一部耕耘機而有利的。

 

耕作權與所有權宜分開,使經營規模達到合理的標準

劉錚錚

一般農家充分利用耕耘機的辦法是採用代耕方式,即由擁有耕耘機的農家除為自家耕作外,並在其餘時間為其他農家代耕,而收取代耕費。這樣一來,雇人代耕的農家又變成「非耕者有其田」了。為了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政府在農業立法方面應將這種代耕者視作雇農而不視作佃農,不適用「耕者有其田」條例。如此勞力不足的地主方不致因為恐懼田地被收買並被轉賣給耕者而寧願少用勞力,致使生產减少。其次政府亦不必堅持耕作權與所有權合一。因為這種堅持會妨礙農場平均面積之擴大與過小農場之淘汰,對農作機械化與生產效率之增進構成嚴重瓶頸。果真政府能因經濟環境改變而對農業政策作適宜的改變,則二十年後臺灣的農業情況將是以「雇農」為主的中農經濟。

多數雇農本身亦有耕地,但他同時亦代耕其他地主的土地,因此就耕作面積來說,也許可以達到每一農場有三公頃左右,而那時因為許多小型的新式的農機具亦被設計出來,能修充分而有效地在三公頃的土地上使用。因此耕作面積已達到經濟耕作的水準。但耕地的所有權則仍是非常分散而零碎的 。而這些非耕者的地主,或因本身缺乏勞力,或因另有較適合的職業,倘由自己耕作,則土地利用會非常粗放,土地生產力極低,且會妨礙他的其他職業,反而不如請人代耕為合算。二十年後臺灣農業的另一景象應是生產專業化與商業化的程度大為提高。甚至許多農業專業區亦被設立。在區內乃以少數項目的作物及牲畜為主,一切運銷活動均以配合這些作物與牲畜而發動。而且各農業區彼此問之作物與牲畜生產的種類之差異要比現在的情形大得多。這幾乎是臺灣農業應走而遲早必走的道路。 

 

採用耕耗機或戈引

李登輝

所以現在要耕多少面積才合算,這是power的大小與效率的問題。臺灣為什麼不引進tracfor?power tiller沒有力量,tractor力量較大,同時耕耘機很少可以用在別的方面。Power tiller只為耕田,這種機器是一台只有四馬力或五馬力又其價格低廉,因此,過去省農會或是農復會有一部份人建議,臺灣小農經營用這種耕耘機,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我們知道許多農家沒有辦法充分利用。因為是小馬力,在有限的期間內只能耕犁自己的田地,沒有辦法騰出時間去耕其他農家的田地,這個問題很像交通問題,如同究竟汽車好,還是巴士好的問題。很明顯的,假如發展坐巴士較為經濟,那 麼公共汽車就應大量發展。

 

農家耕地規模為什麼愈來愈小? 

劉錚錚

我以為將來農業勞力 不斷移出來後,可能影響我們的農業生產。因為勞力不夠,而且由於臺灣小農經營的性質,使農機具對農業勞力的代替本身不夠容易,這就可能影響農民在種作物的時候,選擇少用勞力的技術。這樣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業生產。此外,農地價格高漲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樣使得每一佃農家的耕地面積越來越縮少,因為農地價格高,農民可能為了投機的原因去買地,而不會為了農業生產的目的去買耕地,以擴大他的土地面積。因為假如耕地價格高漲,而其他情況不變,根據我們的生產因素代替的關係農民一定少用耕地,並多用其他生產因素諸如資本勞動等來代替土地。其结果便是每一農家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也許有些農家甚至還要出賣一些耕地以換取一些資本來生產才更有利。這樣每家農家的耕地面積愈來愈少,對於耕地的機械化也越來越不利,這也是造成農村人口外移, 農業生產萎縮的一個原因。

 

要農民放棄土地可能嗎?

李登輝

剛才劉、賴兩位先生提到土地經營面積問題,實在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有了工作,他們是否放棄土地?或是賣給別人而到城市去生活?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牽涉到社會問題。從經濟上來講,老實說,在一個勞動所得佔國民所得比例很低的國家,是沒有一個人甘心完全靠工資生活將土地租給別人,或是賣出去,除非我們的經 濟發展到了某一個程度,國民所得分配給一般受薪水階級的人,有相當高的報酬,且可以安心生活,那時才容易將土地放手,當然這個問題,將牽涉到許多的社會問題。 

史濟增:請問臺灣的農業,能否完全以耕耘機代替耕牛呢?

 

耕耗機能否取代耕牛了

賴文輝

關於耕耘機能否全面取代耕牛這個問題,就使用成本的觀點加以探討,主要的關鍵決定於耕耘機使用成本降低的可能性,因為耕牛是一種傳統的耕作動力,牠的工作能力和使用成本已經相當固定。例如一頭普通水牛負擔的適當耕地面積為水田二公頃,每代耕一公頃的工資是稻穀六百臺斤(代耕一次的代價,二季水稻需二次)。這是傳統農業動力使用的索價標準,所以耕耘機的能否取代耕牛乃親耕耘機的使用成本,每代耕一公頃能否低於六百臺斤稻穀為定。臺灣使用耕耘機的歷史已經超過十年,但至目前為止也不遇只有一萬臺左右,大約可以耕作全省十分之一的農地;其他百分之九十的耕地仍使用耕牛,其代替的過程可謂相當緩慢,主因恐怕還是成本太貴的緣故。

目前的情況,耕耘機代耕索取的工資大致與耕牛相同,在這種情況下,耕耘機欲全面取代耕牛是很難的。(註:目前臺灣農家每戶平均耕地面積只 有一公頃,而耕地不滿二公頃的農家幾達百分之九十,這些農家如果單獨養一頭耕牛而不代耕他人土地時即不能充分利用牛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目前臺灣約有農家八十五萬戶,但只有耕牛約三十萬頭,故至少有半數的農家沒有耕牛,需要把整地工作請人代耕。因此,以耕牛代耕的工資為標準,耕耘機使用成本如能降低至此一標準的某種程度,如低於耕牛工資的20%,則耕耘機必能迅速取替耕牛。) 

 

由縣農會設立機耕中心代民土地 

許文富

臺灣的縣農會,目前大都沒有永久性的業務。我認為縣農會似乎可組織機耕中心,每一個中心譬如備有五十部耕耘機,隨時派出到各地農村代耕,而收取一定的代耕費。這樣,個別農民就不需要花錢買耕耘機,因為農民的購買力有限,且個別農家的耕作面積很小,使用機器的時間一年沒有幾天,買耕耘機不合經濟條件。今若有機耘中心代耕,則農家勞力缺乏的情形,即可獲得解決。目前農林廳似已有這種構想,而有意作進一步去研究與實施。 

 

政府統計對農業勞動人口有偏高的趨向 

吳同權

我想農村的勞動力現在顯然已經不夠了。因為一般的統計數字常常高佔農村的勞動力容易使人產生農村仍有剩餘勞動力存在的錯覺。如民政廳數字是根據戶籍登記,在臺北市或其他都市裏有許多工人戶籍上職業為農,其實已不是農民。所以 實際農業勞動力並不如一般想像的多。

 

農民的經驗 僱主愈來愈難

吳同權

最近農復會農經組舉辦了一項農村勞動移動的調查,這個調查的結果將可提供許多具體的資料。在實地調查時,我到過中部十幾個鄉鎮,當地農民一般都說,這兩三年來,勞動力的確缺少很多,所謂缺少,當然是季節性的,在收穫時期最感缺乏,平時或農閒時,可能有剩餘,但也不太多,因之我們可以斷言農村隱藏性失業或不充分的就業已不存在。雖然農村人力缺少,但農村人口是否還會外移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將來工商業還會繼續加速發展,其所需的勞力,一定來自農業部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農業生產結構及生產方式保持不變的話,一定會產生問題,也就是說農業的生產結構一定要改變,最重要就是要機械化,機械化並不是單純的。

 

消除推行農業機械化的障

吳同權

在臺灣推行農業機械化有沒有困難?如果有困難,是否仍有發展的餘地?有無前途?先說農業機械化的困難,第一是成本太貴,第二是農場面積小,耕地零碎而且分散;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農業機械,現在太貴是事實,我們所用的機械比外國貴得多,個別的農民常感無力負擔,為解決這個問題,除不斷改進農機具製造技術以降低成本外,同時也要普設農業機械站,並提倡共同購買共同使用的制度。由於我們積極在推進農地重劃工作,耕地零碎及分散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農地重劃改善了農路及灌溉排水系統,便於農場操作,亦利於農業機械的使用,故可提高勞動效率,對於今後農業發展將有很大幫助。不過我認為除了灌溉排水有了充分改進之地區外,農地重劃並不能提高生產,生產的提高還是要藉其他因素來達成,至為在短期間的是如此的。剛才賴先生也提到過,我們在機器生產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很多機器尚不足以適應實際須要。目前耕耘機的使用已相當普遍,但是還不能完全取代耕牛,因為有些操作仍宜於利用耕牛。

 

收獲和種植的勞力 最威缺乏最需要機械化的作業 

吳同權

一般農民最感缺乏的是收穫及種植的勞力,犁地似無多大問題,因此我們更需要發展收穫及種植方面的機器。據說插秧機已完成試驗,即將進入推廣階段,如果價錢不太高一定很快的就可以為農民所接受。花生採收機及黃麻剝皮機會經推廣過,但因不實用農民很少利用。最近新出現的落花生種植機在雲林縣已有許多農民採用,這種機器價錢很便宜,效果也相,當好。無論如何,將來需要利用機器 的操作會愈來愈多,因為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最後想指出來的是農業機械化只是農業現代化的一環,農業機械化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還要改變農民的觀念,使其經營農場的方式也趨於現代化。

 

村人口外移所 引起的兩個問題

史濟增

在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蛻變和以工商及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過程中:農村人口的外移(指由農村向城市的移動)無疑地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從它的正面來看,我們可以預期:(1)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將因在單位面積的耕地上勞動數量的疏減而逐漸提高。(2)非農業部門在迅速發展中所需的勞動資源將由農業部門以廉價源源供應,但在它的背後卻隱藏著一些有待檢討的問題。會先要檢討的是農業勞力不足的問題,這一問題是由農村人口不斷外移而起,首先發生於農忙時期,一旦發展到連在平時大部分的農家都會感到勞力不足的程度,那是農業革命 ( Agricutural Revolution)的前夕到了!首先要聲明這裏所說的農業革命,乃指農業機械化而言。由於臺灣農業仍然脫不出小農經營的範疇,要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理想,似乎還要經歷一段艱辛的路程。剛才各位已經就有關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條件和技術困難等問題提出很多寶貴的意見,暢聆高論,先得我心。

在這裏我只想強調說明一點:農業勞力不足,遲早一定成為農業生產的瓶頸,要打開這一瓶頸,除實施農業機械化外,實無他途可循。其次要檢討的就是農村人口外移以後的就業問題。來自農村的男女青年,一旦置身於都市生活的洪爐,是金變赤,是銀變白,是木頭變黑炭。有鑒及此,如果單就農村人口外移的數量來衡量其對非農業部門的勞動貢獻很可能犯上以偏概全的失誤。因此我想,如能將農村人口外移以後的就業情形作一詳細的分類,看看有多少比例的人口實際投入非農業部門的生產陣營,有多少比例的人口淪為都市的寄生蟲,然後從事比較深入的觀察,其結果一定很有趣,怕就怕在資料難尋。 

 

全面性代化的業研究 

賴文輝

談到農業機械化問題,不禁使我們想起臺灣的農業研究。因為臺灣的農業研究一向都是重生物性方面的,也就是追求如何提高單位耕地或家畜家禽產量的目標,甚少注意到如何減少勞力需要,配合機械的使用和運輸的便利等問題—就是農業機械化的研究。我們認為今後在農村勞力外移日漸增多的同時,必須注種農業機械化的研究,使之能夠產生適當的農業機械來代替減少的勞力;農業生產才不致於因工業的快速成長而趕不上經濟成長的需要。換言之,今後臺灣的農業研究必須注意到農業的全面現代化問題—就是生物性革新與機械性革新兩種研究的同時並重。

 

「土地重劃田址不宜太大 

吳同權

還有一點,很多人不大清楚,以為生地重劃後每一耕地坵塊之面積愈大愈好,其實不然。在水田地區不論地勢怎樣平坦,每一坵塊面積也不能太大,因為刮風時田裏的水會極不均勻。土地重劃後如坵塊過大,還要把它細分。 

 

「土地重劃的效益」 

吳同權

從長期農業發展的需要看,農地重劃是必需而且有利的,所以一定要推行。但其效益並不像某些誇張的宣傳資料那麼大。有些農民不願意參加農地重劃,一方面是他們認識不夠,但亦不能說與推行的技術問題完全無關。為順利加速完成農地重劃,必需加強地政機關與水利及其他有關機構之間的聯繫配合,耕地的重新分配更需審慎。

 

「土地重劃後農民的 地大都減少」 

吳同權

土地重劃後整個重劃區之耕地面積通常會減少,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灌溉排水系統及農路重新安排後,其所佔面積較原來為大,因此農民的土地會相對地減少。不過如果原野地多,耕地面積可能不至於減少。但是個別農民分得的耕地一定比原來少,大約減少5%到10% 。除整個地區耕地面積減少外,農民尚須繳出部份土地抵償土地重劃的工程費用。 

 

「大個農小地主」的概念 

賴文輝

剛才劉先生提到耕地價格過份昂貴,農民沒有能力購買更多土地,使經營規模擴大,因而妨礙農業機械的採用等問題;我以為在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土地問題以所有權問題為主,土地利用並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在一個工業化或經濟發展至 相當程度的社會裏,土地利用問題的重要性恐怕勝過所有權問題的重要性了。臺灣自實施耕者有其田以來,土地所有權問題可以說是解決了。但是隨著工商業迅速發展的結果乃產生土地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這怎麼說呢?因為耕者有其田以後土地所有權平均分散随著人口的增加每戶所能分配的耕地愈來愈小,目前耕地不滿0.3公頃的農家佔20%,而未滿0.5公頃者高達38%。這些過小規模農家很難單獨依靠農業收入維持合理的生活水準,因此在工商業就業機會日增的情況下,大都變成兼業的農民。

這些兼業農民由於不能專心耕作,因此單位而積產量不免 受到影響;而且農忙期所需人工、農具等大都需要備用,無形中提高了現金成本。農業對這些過小規模的兼業農民來說,常是賠本的生意。然則,這些人為什麼不願意把土地出售或出租呢?

(一)他們不願意把土地出售可能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1. 希望自己的土地將來會漲價。
  2. 觀念問題:希望自己保有一塊土地,尤其是祖先留下來的土地。

(二)不願意把土地出租乃是因為耕者有其田政策過分保護佃農的結果。就目前的情況:一個地主(即使他只有一點土地:一分地) 如果想把出租的土地收同自耕或出售並非易事,他必須付給佃農一分相當可觀的「權利金」(1/3到1/2的地價款)。在這種情況下,有土地的人(談不上地主,因為他的土地太少了,他不能靠地租生活) 寧願自己草率耕種,甚或任其荒廢,也不願把土地出租。此種現象將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而日趨嚴重,因此目前的耕者有其田政策似乎有加以檢討的必要。

為使土地能修充分利用,農業經營規模能修逐漸擴大,農業機械化的障礙逐漸消失,農業對勞力的需要能夠大量減少,我們提出另一種土地政策的概念,就是所謂「大個農小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利用政策。但是,這種土地政策的實現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

(一):充分保障地主(註一)的權益。

  1. 地主得自由轉讓其土地所有權,佃農不得索取任何「權利金」。
  2. 土地變更用途後(即農地規劃為工商都市用地)地主得收同其土地,且不必付佃農任何「權利金」。

(二):制定合理的地租—須知在工商業發達的社會,農民不一定要依靠土地才能生存,地主也不一定要依靠出租土地為生(他可以出售土地投資於工商 業),所以過高與過低的地租都不會被雙方所接受,因此必須地主與佃農贊方制定合理的地租。目前「三七五租佃制度」似乎過份簡單,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情況下的臺灣農業,似有改定的必要。如果上述兩個條件能夠成立,則一個優秀的農民,他雖然只有很少的土地但是他可以向附近的許多小農租用土地,使之成為一個較具規模的農場,這就是所謂「大個農小地主」的土地制度。在這種制度下,農業便能成為一種企業,不再只是一種維持生活的手段了。農業經營規模擴大後,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必然加速,因此農業對勞力的需要必隨之減少,農村勞力的外移也就不再導致農業勞力不足的問題了。 :

(註一)姑且稱其為地主,雖然他的土地很少不能靠地租生活 ,畢竟他有土地而且把它出租了。

 

「農地價格上漲或下跌?」

吳同權

談到地價上漲的問題,我覺得最近農村地價並沒有上漲。當然,農村地價還是很高,高過它的生產力,可是一般農地價格最近一兩年來已有降低趨勢。實際上漲價的只限於最主要交通路線兩旁或是大城市近郊的農地。農地跌價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工資貴,雇工不易雇到,另外一方面是因為農業負擔也很重,不但是農業生產用品貴,即在稅賦負擔方面 農民也較重,主要原因是農民無法逃稅,工商業者逃稅情形極為普遍,所以就相對稅賦負擔著,農民的負擔可較非農民為重。

 

「農村有錢人想賣地,所以地價跌了」

吳同權

因為這樣子,所以現在地價是跌了;不是漲;原來買地的人是鄉村比較有錢的人,現在有錢的人也不願意買了,反而要賣,但又賣不出去。將來為了配合農業機械化,我們必須慢慢的將農場規模擴大,那麼擴大的方法在技術上當然很值得研究,或者用租個的方法,或是在政策上採取輔導過小農轉業的措施,願意賣地的小農,政府想辦法給他們一點補助,並輔導他們轉業,目前如李先生所說,在表面上就業機會很多,可是畢竟工資還是不高,現在許多工廠說雇不到工人,是因為刻薄工人,用很低的價錢去雇工人的緣故。所謂最低工資法,實在形同具文工人根本没有力量和資本家抗衡。我講工資低,是指工資遠低於資本家負擔能力,或是勞動生產力。雖然工資水準不高,但有不斷上漲的趨勢,而且工商業的工資比農業 要高一點,所以農業勞動力會外移。 

 

「農民非農民所得對等的概念」

李登輝

我想來補充一點,就是關於農村人口外移的問題,農民所得相對低落乃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因素。所謂農家所得相對低落的問題,就是農民在農村做事,或是在工廠做事,或是在商業上做事,都拿同樣的報酬,這是Welfare的目標,民主的國家應該達到這個目標。這個問題是一個勞動者在農村從事農業工作 Marginal Productivity之多少,一樣可以在鄉村或是工業上取得。這是本來Parity Income的理論,一個國民,不論是從事農業、商業、工業或是從事教學工作,都應該拿同樣的報酬,這是Democratic Welfare的目標。

過去一般經濟的基本理論也都認為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r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Non-agriculture應相同。但是這種問題根本沒有發生,特別在我們Developing Economic Country System 我們要看看進步的國家尤其是美國有沒有這樣的問題,當然從來沒有發現農民的Marginal Productivity等於工業的Marginal Productivity。勞工工資設有這種問題發生,所以在美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1934年的經濟恐慌,其原因是龐大購買力之降低,其解決的辦法,最好是提高農民購買力,也就是提高政府的開支和投資,以引起employment的增加;另一方面就是農產品價格的穩固策略, 利用這兩個方法來增加employment ,使農民收入所得和一般非農業所得接近。

 

「都市化的結果使農村個人所得與都市個人所得的差距愈來愈大」

劉錚錚

這種看法農民非農民所得差異問題,我想與都市化有密切關係。我最近有一個研究涉及都市化問題。都市化速度當然可以有很多衡量標準,我用的則是人口增加的速度。都市化的加深,對物價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試看都市消費者物價 指數與躉售物價指數,就可發現在臺灣,都市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加速度, 要比躉售物價指數快得多。這種現象的形成,我以為是都市化加深的結果。都市化加深的結果會使躉售價格增加得比批發價格為快。換言之,就是運銷差距(Marketing Margin) 有隨都市化程度加深而加大的趨勢。

這是由于零售商在都市化加深時,維持同樣生活水準的生活費用增加。另一方面比如從中央市場到自己商店所在地所需的運輸費用也會增加。如果需要僱工,工資跟著都市化之加深而增加,也會造成這種現象。 這樣可能使都市工資和農村的工資有相當差異。而且這個差異有增大的趨勢。這一部份可歸因於個人所得的增加。因為如果都市每人所得與農村每人所得保持一定比例關係,而前者比後者為大,則當每人所得增加時,都市每人所得與農村每人所得的差額之 絕對值就會增大。另一部分則是因為都市興農村不僅都市化程度(以人口密度為衡量標準)有所不同,且都市化的速度亦有差異,而通常是都市化程度較大的地方,都市化的速度亦較大(亦有例外例如某些都市之舊商業中心區因舊建築之更新費用太高,而空地太少,致進一步的發展不易, 因而其都市化速度反而比不上市內的其他區域)。這就使得都市每人所得與農村每人所得不只在絕對數值上差異愈來愈大,且在相對水準上,即都市每人所得相當於農村每人所得的倍數上,亦愈來愈增大。

 

「農村人口為什麼要 離開鄉村」

陳榮波

臺灣現有耕地面積九十萬公頃,從事農業的人口達六百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約50%。從耕地面積與農業勞動力的比率看,顯然的,臺灣農村勞力已有過剩的現象。幾年來,由於農家耕地面積日益狹小,單靠農業生產無法溫飽,於是農村青年紛紛走向都市謀生,形成農村人口外流現象,以致農忙期常有勞力不足之苦。 

近年來,農村人口的外移與農業勞力的不足,是一個日趨嚴重的問題 。有人認為是農業的一大危機。這個問題之造成,一般都認為農村人口向都市集中所致。大家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當其經濟結構由農業轉向工業的初步階段:莫不如此。臺灣農村人口外移原因:除耕地面積狹小、單靠農業收入難維生計、需另謀出路外,尚受四項基本因素之影響。茲分述如下:

  1. 臺灣土地改革的成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於是部分家境較優渥者,乃以餘資投入工商業。這些人士日久便脫離農業生產行列,移居都市另闢天下。 
  2. 由於農村青年的教育水準提高,凡受過較深教育者,或者出任公教人員,或者進入工廠工作,而不再務農。 
  3. 自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後,使原讀完六年國校就可以出來幫助農事工作的農村少年,又因繼續升學而不能幫助農事。 
  4. 一部分農村青年,在農閒期或其他機緣到都市擔任臨時工作,久之,惑於都市的繁華而無意返回農村重操舊業。

上述諸因素互為作用,使農村男女青年,紛紛離開農村,造成農村勞力空虛現象。據最近的調查報告:農村青年約90%,已轉業工商,現留在農村從事農耕的四十歲以上農民約佔70%;其餘30%為婦幼。試想:這些70%的中年以上農民,再過五年或十年,因老弱而淘汰,後繼無人,其後果怎不堪慮。

 

解决農業勞力不足的途徑

陳榮波

目前,只有雇用短工以濟急,因而乃有一種季節性的流動農耕隊出現。他們利用各地耕種期的不同,三、五結隊離鄉幫人耕種。可是這種投機性的組織,雖暫時勉強解決了問題,卻使農家受盡了高工資的威脅。臺北市流動性的農耕隊多來自彰化、雲林或宜蘭一帶。他們利用忙裏偷閒的工夫 ,組隊為人插秧、收割。甚至將自家農事工作委人操作,而自己卻參加臨時性的農耕隊,以獲取較高的工資。為解決農村勞力缺乏問題,我認為全面推行農業機械化,為當務之急。臺灣各改良場現均在積極研究各項農業機具之應用,如耕耘機的一貫作業,花生、大豆、玉米的脫粒機,大豆播種機、織維剝皮機、稻穀乾燥機、水稻直播機以及水稻插秩機等,都在加以改良與推廣。

惟這些農機具售價過高,譬如一架耕秧機起碼一萬五千元;一架插秩機需七、八千元。這種價格非一般農家所能購買。所以唯有降低農機價具格,始能推廣。否則,有待農地重劃完成後,探行共同耕作制度共用耕耘機深耕、整地或動力噴霧(粉)器防治病蟲害等,以補救小農經濟能力薄弱,無法推行耕作機械化與現代化之弊。另一濟急之道,就是請駐軍部隊支援。歷年來,國軍在農村自動協助農民收割,且不接受任何招待,早已贏得口碑載道。

今後如能擴大範圍,由國軍協助農民插秧、收穫,則農村勞力不足間題 ,縱未能完全解決,至少可獲得改善。

 

「農村也可能是個好地方」

李登輝

我想關於農村人口外移的問題,到此可以作個結束,但是我還要補充一點的是,如何提高農民的認識,以使一般人知道農村是一個好地方,農村生活是可獲報酬的,生活上的娛樂是可滿足的。如是,則青年人或受教育的人就不會完全脫離農村,而不會只餘下老人作保守式的傳統經營。農民尤其是年青人如果有這種認識,農村就不致於發生太嚴重的問題。

 

 大學雜誌第17期 民國58年5月

 

泛談當前台灣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座談會紀錄: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