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告別台灣政治悲情劇場的困難 ☆作者:本田善彥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 33 卷 3 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民進黨能否擺脫廉價悲情路線,要看政客和群眾的質變程度,短期難度頗高,但時代不會等他們很久。


民主化以來,台灣的選舉造勢不缺噱頭,早期處處都放鞭炮,大聲放喇叭,雖這幾屆稍微安靜下來,但還是十分熱鬧。據觀察,造勢的基本架構是由下列三個風格混合的。一,彷彿前救總秘書長谷正綱般的誇張演講風格,其內容從嚴肅的政治訴求到像投顧(投資顧問)老師的講解或購物頻道的勁爆台詞,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反正信口開河,聲音越大越好。二,豬哥亮歌廳秀所代表的滑稽音效和強強滾的表演風格,搭配電子琴花車,鋼管秀等演出也都可以。國語和閩客原方言的比重則看地域性或年齡層而定,適度的草根本土味是不能沒有的。三,閩南傳統哭調或乞食調等裝可憐演出,為了博取同情,不管乾哭假哭或嚎啕大哭樣樣都來,像個哭喪女般大聲哀叫也還不夠的話,乾脆下跪磕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慘敗後,當時該黨代理黨主席林右昌曾表示,「以後民進黨不要再提過去對台灣民主的貢獻,人民已不欠民進黨」,雖太晚,但該黨高層近幾年來提出的說法中,還算較接地氣的。其實透過競選期間,我偶見到兩場情景,也感受到台灣社會裏確實產生了不欠民進黨的氛圍。

一場是離投票不遠時,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提及美麗島事件,破口大罵國民黨是「殺人放火的政黨」,而高雄是民主聖地,若不知道高雄人的痛,如何疼高雄云云。那陣子有機會與壯年的高雄老友聊到選情,他對陳的說辭擺出一副不屑的態度,當場道破﹕「他們還在講這些,無聊!」

另一場是幾個月前,前高雄市長陳菊赴宜蘭助選時,感嘆地說「外界評估綠營宜蘭選情不樂觀,身為宜蘭女兒覺得很難過」「大家勿忘了林義雄因美麗島事件全家遭人殺害,一定要團結」之類的話。當天跟一位中年同行閒聊,一提到陳菊的這一番話,則嗤之以鼻地說﹕「每次到了選舉,就端出各式各樣的可憐故事,玩不出新把戲,真丟臉!」

無論深淺,這兩位皆是過去一直挺綠的,有的全家投綠,有的參加過學運,一向對國民黨沒什麼好感。我無法把上面幾個例子依比例量化,但林右昌的談話顯示,民進黨內相對務實的人也認知到過去的哭啼啼、悲情大拍賣的老梗已與時代脫節。對於一到了選舉,看似乩童附身般,處處亂罵亂哭亂講話的選舉風格,確實不少支持者已開始覺得反胃。孟姜女哭倒長城,民進黨先哭倒國民黨後,現在正要哭倒它自己了。

「每次到了選舉,端出各式各樣的可憐故事」此說法顯示,部分選民已感覺到,特定政黨和政客每逢選舉,為了博取同情、煽動仇恨,勾起所謂「受難的記憶」,舊的可憐故事回收利用,新的可憐故事也陸續編出來(公平的說,在當今台灣為了動員裝可憐或煽動仇恨的作風,已不分統獨、藍綠、省籍之別)。有趣的是,一般利用悲情故事享受好處的往往不是最慘的受難者,特定政客懂得利用不需再付出的悲情劇場,過去輕易地撈到選票,但因招數太方便,這些政客變得越來越懶惰,而且造成選民也一起墮落下去。這些人說的可憐故事不見得全都建立在史實上,主要還是為了強調自己多可憐,通常誇大其詞,甚至有些明顯與事實有出入,與「我爺爺九歲就被日本人殺害」等神台詞出名的大陸抗戰劇一樣,已墮落到令人搖頭的地步。

政治受難或戰爭本屬嚴肅議題,必須以最嚴謹的態度來面對,然而透過無數次的過度政治操作以後,看似紀念或追悼的神聖儀式變成廉價的政治消費行為,如此經過長期消費後,即變調為不實際又令人厭煩的腔調。好比,大部分宗教,當初的核心教義其實都不錯,但經過幾場教派間的權力鬥爭後,其教義受到扭曲和曲解,有的宗教變得媚俗,有的開始走邪教化之路。

回歸正傳,台灣選舉造勢的基本風格多半是前面提及的三個因素,一到三每個因素所佔的比重就看情況而定。不過,九合一選舉「韓流」席捲高雄時的造勢活動,第三的悲情劇場所佔的比重很低,結果第一和第二因素直接結合之後,變成齊唱軍歌和國旗歌卡拉OK大會,其歡樂奇特的情景,就是直接反映多數選民想要擺脫長期鬱悶的氛圍。在台北柯文哲的場子,雖有點像直銷老鼠會的表揚大會,但悲情成分佔的比重還很低,年輕人開心揮棒的樣子留下深刻印象。

使人大笑才是高超境界

一位在日本演藝圈演過喜劇、撰寫相聲腳本的老同學曾與我分享他師傅的箴言說,讓觀眾悲傷或感人哭泣其實是誰都會做的爛招數,能使人真心開懷大笑才是真正藝人的境界。他師傅又說,藝人和觀眾的品味有著彼此影響的關係,藝人會教育觀眾,觀眾也栽培藝人。水幫魚,魚幫水,有好的觀眾就有好的藝人,反之亦然。同理,政黨是人民組成的,政黨的文化和風格反映著支持群眾的嗜好和品味。政黨不長進,不只跟政客的表現有關,還得看選民本身的品味和心態如何。民進黨能否真的擺脫過去的廉價悲情路線,要看政客和群眾雙方的質變程度,短期看似其難度頗高,但冷酷快速轉變的時代不會等他們很久。

 

本田善彥,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最近出版中文書《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