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

美經濟學家:當前經濟持續萎縮,難以修復 ☆來源:文化縱橫

♦本文內容轉載自《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

 

2024/2/22 

202435a01.jpg

《文化縱橫》2024年2月新刊發行
點擊上圖或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閱
文化縱橫微信: whzh_21bcr
投稿信箱: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  Ben Norton, Michael Hudson

geopoliticaleconomy.com

✪ 慧諾(編譯) |文化縱橫新媒體

【導讀】8月5日,全球多國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其中,美股遭遇自疫情以來最大的一次暴跌,導致投資人恐慌性拋售股票,但許多大型投資機構似乎在抄底入局。經過週一的暴跌後,本周中後期美股強勁反彈。此次股市雲霄飛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將產生什麼影響?是否正預示著一場「新金融危機」的到來?面對上述問題,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Ben Norton)與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Michael Hudson)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從此次美股崩盤出發,對美國經濟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赫德森首先強調了美國經濟中不可持續的債務結構,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門的債務,債務為金融等尋租部門創造了源源不斷利息收入而美國債務的不斷上升主要是政府政策的結果,包括過度的軍事開支和對富人的減稅。這些政策促成了過度借貸的環境,可能將國家推向金融危機。哈德森也提到,聯邦儲備透過低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來支持債務累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債務危機,赫德森批評了美國通貨膨脹的計算方式,稱其具有誤導性。他認為,官方的通貨膨脹數據不考慮資產價格(股價、房價、自然資源等)的成長,實際上被故意低估,以避免觸發工資和福利的生活成本調整,這將增加企業和政府的支出。這種低估通膨的做法導致工人的實際工資被侵蝕,因為他們的收入未能跟上實際的生活成本上漲。這種通膨數據的操控是一個更廣泛的經濟戰略的一部分,這種戰略使富人受益,卻以更廣泛的人口為代價。

赫德森也討論了西方歷史上關於債務的傳統,解釋了當前的金融實踐如何與過去的規範大相徑庭。在過去的2500年中,西方社會對債務採取了更務實的態度,並認識到其對經濟穩定和社會凝聚力的危害。在古代,包括羅馬帝國時期和中世紀歐洲,都存在債務免除和重組的機制,以防止負債個人和社區的完全崩潰。這些做法源自於對過度債務可能導致社會動盪和經濟功能失調的認知。然而,赫德森認為現代西方經濟已經偏離了這些傳統,採納了優先考慮債權人利益的態度,而非社會整體經濟健康。在當前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式下,經濟活動越來越被金融投機主導,而非生產性投資,導致了實體經濟的空洞化。這一轉變對工人和中產階級產生了重大影響,因為生產性產業的衰退以及金融機構財富和權力的集中。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系列「美國之變的想像與真實」之十八,原文為美國網站「地緣政治經濟報告」(geopoliticaleconomy.com)的最新部落格節目,原題為《股市崩盤,美國是否面臨新的金融危機? 》,篇幅所限,有所刪編。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股市崩盤

美國是否面臨新的金融危機?

美股崩盤,「新金融危機」來了嗎?

(一)美國經濟的問題不是“衰退”,而是持續“萎縮”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8月5日股市崩盤引發了市場是否面臨新金融危機的擔憂。這場崩盤被比作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但是否真會重演尚不明確。自疫情爆發以來,這是市場最大的一次暴跌,導致投資者恐慌性拋售股票。VIX指數飆升至疫情以來最高,預示著潛在風險。

202435a02.jpg

圖1:標準普爾500指數一週走勢

美國《財富》雜誌形容這次事件為“股市大屠殺”,全球頂級富豪一日之內損失450億美元。科技巨頭如貝佐斯、馬斯克等人的財富受到重創。美國股市的財富高度集中在被稱為MAG7的七大科技公司手中,8月5日當天市值蒸發6000億美元。

美國93%的股票集中在最富裕的10%人口手中,但58%的家庭持有股票,股市波動影響廣泛。許多人的退休金,特別是401(k)計劃,都與股市緊密相關。

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在8月第一週均大幅下跌。財經媒體分析了多種可能的原因,包括日圓套利交易的解除、人工智慧泡沫破滅的擔憂以及對聯準會政策的批評。

日圓套利交易的解除導致投資者拋售股票以應對更高的債務成本。一些經濟學家擔心,這可能是人工智慧泡沫破滅的開始。此外,聯準會的高利率政策也受到質疑,失業率的上升和全球地緣政治危機也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儘管有多種解釋,但市場的未來走向仍不明朗。許多人擔心,這是否預示著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美國是否正步入衰退?

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美國經濟不是在“衰退”,而是在更深層的“萎縮”。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所謂經濟「復甦」一直建立在不斷攀升的債務之上,現在已經達到極限,難以實現自我修復。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所定義的「經濟衰退」是基於經濟週期性波動的理論,認為經濟有自我修正的能力。然而,這種模型忽略了債務對經濟復甦的阻礙作用,每次復甦都伴隨著更重的債務負擔。

金融部門的債務成為整個經濟的「管理費用」,主要由90%的負債者承擔,包括普通工人、企業和各級政府。而收益則集中在少數債權人手中,主要是最富有的10%甚至1%的人口。

換言之,當前經濟面臨的真正問題是缺乏復甦跡象。自2008年以來,股市和金融業的收益幾乎全部流向了最富有的少數人,而90%的人口實際上經歷了經濟的持續萎縮。美國所謂的GDP成長,很大程度是金融收益,包括利息支出、罰款費用和房價上漲等,這些都計入了GDP。但這並沒有轉化為實體經濟的生產和消費能力,反而加劇了一般人買房的負擔。

金融部門、房地產和壟斷行業並沒有創造實際產品,而是透過收取費用和租金來獲取收益。這些收益應該被視為GDP的減項,而不是組成部分。它們代表了經濟資源從生產性部門轉移到金融和租金提取者的關係。

如果將金融部門視為經濟的驅動力,那麼這種經濟成長就是以犧牲90%的人口為代價,使少數人富裕,而整個經濟陷入貧困。自2008年以來,我們所經歷的不是復甦,而是持續的金融緊縮與衰退,這是新自由主義成長模式的現實。

(二)「日圓升值」只是股市崩盤的引子,真正結構性問題值得思考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股市的下跌並非僅限於美國,全球範圍內,尤其是日本日經指數的顯著下滑,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些人將此歸咎於日本央行,儘管這看似不合理,但日本央行確實將利率從-0.1%上調至0.25%,這一調整幅度雖小,卻意義重大,因為它標誌著日本可能正在結束自1999年以來實施的零利率政策。

這種調整導致了所謂的日圓套利交易的平倉,這對普通投資者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不同國家的利率差異來投資。由於美國的利率遠高於日本,投資人會借入低利率的日圓,然後投資高報酬的美國股票和債券,從而獲得利潤。

然而,隨著日本央行提高利率,這種利率差異縮小,導致全球範圍內的追加保證金現象,那些使用日圓債務進行槓桿交易的投資者被迫出售股票以償還成本更高的債務。這被認為是導致這次股市大跌的一個原因。您對這個解釋有何看法?

日本的套利交易現象與2008-2009年美國經濟的處境相似,都是由低利率政策所推動的。股市崩盤的直接原因是許多股票是透過借貸購買的,投資者期望股票的增值和股息能夠覆蓋借貸成本。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實施的零利率政策刺激了借貸,導致資金流入股市、房地產市場和債市。矽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破產和利率上升,暴露了這套體系的脆弱性。

投機者利用低利率借入資金,投資於高股息和高回報的股票,這看似穩賺不賠的局面,實際上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美國的零利率政策和日本的類似,都是鼓勵借貸,而非促進生產和消費。市場崩潰的原因複雜,但根本上是由於經濟的私有化和金融化導致兩極化,某些地區陷入貧困,負債累累的部分無力償還,最終導致支付鏈斷裂。

歷史上,許多金融危機發生在秋季,因為那是農業收穫季節,銀行需要為運輸農作物提供貸款。當存款被提取,一些銀行無法支付,導致支付鏈中斷,引發經濟衰退。

目前的情況是,美國的零利率政策旨在救助2008-2009年因高債務槓桿而破產的銀行。聯準會的解決方案是透過大量的信貸注入來維持銀行的償付能力,但這是以增加某些人的債務為代價。降低利率使金融部門能夠獲得套利收益,推遲了整體經濟的破產,但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

日本提高利率的決定,是8月5日股市動盪的觸發點。結束零​​利率政策並開始升息,破壞了建立在低借貸成本之上的套利交易結構。這些交易依賴以低利率借入資金,然後投資於收益率更高的資產,如股票、債券、房地產或外匯。

日本的套利交易者通常以低利率借款日元,然後購買收益率較高的美國債券。這導致日圓貶值,美元升值,儘管美國有貿易赤字和軍事開支。這種金融層面的美元升值並不代表經濟的真實健康狀況。

當日本決定結束套利交易時,投資者發現他們無法再從交易中獲利,因為需要支付更高的借貸成本。因此,他們開始平倉,賣出美國股票以償還日本銀行的債務。這導緻美元被賣出,日圓被買入,從而影響了匯率。

金融業的許多交易都是由電腦程式和策略驅動的,這些程式旨在透過短期波動賺取微薄利潤。這些策略通常不考慮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導致市場波動性主要由電腦驅動。

隨著套利機會的減少,許多套利者和自動交易系統陷入困境。債務人必須出售其他資產來償還銀行,因為銀行要求追加保證金。這導致銅價和其他商品價格下跌,市場出現系統性拋售。

8月5日,市場波動加劇,許多大型經紀公司的電話和電腦投資線崩潰,因為投資者試圖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保持資金他們意識到經濟並非總是按照正弦曲線運行,而是可能出現緩慢上升後的快速下跌,這是一種棘輪效應。

當市場快速下跌時,大多數投資者,包括小投資者和退休基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的資產價值下降。雖然他們可能沒有真正失去財富,但金融股的下跌確實給他們帶來了損失。

(三)美日股災,或導致人民幣地位提升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也展現了升值的趨勢,這與一些分析師的預期相違背。在8月5日的股市危機中,通常會出現避險行為,投資人傾向購買美國債券,導致債券需求上升,殖利率下降。然而,儘管美國存在貿易赤字和軍事開支,美元卻因金融層面的因素而升值。

關於人民幣的走強,有觀點認為這可能與中國人民銀行近年來一直在減少美國國債的持有量,並轉而購買黃金有關。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務總額佔GDP的比例已降至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的最低水準。這可能是人民幣與其他貨幣如日圓掛鉤,而不是與美元掛鉤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在2024年7月底暫停增持黃金儲備,這是由於國際金價處於歷史高位,央行認為此時購買黃金的成本過高。同時,這也是為了讓國內黃金投資市場降溫,避免投資人盲目投資。儘管金價在高位,多數專家仍預期金價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可能在年底前觸及2,600美元,明年年中達到2,700美元。

那麼,您是否認為這是人民幣似乎越來越多地與日元等其他貨幣或黃金掛鉤,而不是與美元掛鉤的原因之一?在美國市場陷入危機之際,人民幣為何上漲?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美國政治和商業領袖將中國視為主要對手,不是新自由主義、金融化的「民主」經濟,而是社會主義經濟。這種觀點認為,只有美國模式才能成功,而中國模式將導致災難。因此,他們主張對中國實施制裁,以阻止中國經濟的正常運作。

如果投資人認同這種觀點,他們可能會選擇撤出在中國的投資。然而,地緣政治的現實更為複雜。中國觀察到美歐對俄羅斯的外匯存底的沒收行為,並擔憂自己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這種擔憂促使中國和其他金磚國家推動“去美元化”,轉向增長迅速、能提供共贏機會的經濟體,而非僅美國單邊獲益的體系。

隨著石油出口國和金磚國家開始考慮用人民幣而非美元結算貿易,美元的主導地位面臨挑戰。特別是當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決定去美元化,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時,美元的影響力可能會減弱。

美國的製裁和去美元化政策實際上可能在損害自己,因為它們不僅將美國與中國隔離,而且可能使美國與金磚國家和其他成長中的經濟體疏遠。這種行為最終可能對美國自身不利,正如俗語所說,「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四)人工智慧的“真相”,科技公司本質上也是金融財務公司?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當前,市場對人工智慧(AI)技術的過度投資及其在股市中的高估值表現出擔憂。美國股市的成長主要集中在被稱為MAG7的七大科技巨頭,包括蘋果、亞馬遜、微軟、Meta(Facebook的母公司)、Alphabet(Google的母公司)和英偉達。特斯拉曾是其中一員,但因股價下跌而出局。

有觀點認為,我們可能正處於AI泡沫破裂的邊緣。這一點從納斯達克指數的下跌中可見一斑,該指數由於偏重大型科技公司,其跌幅超過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後者涵蓋了500家大型上市公司。

此外,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宣布裁員15%,顯示出科技業可能面臨的壓力。而且,在所謂的「黑色星期一」之前,華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出售了其持有的蘋果公司股份的一半,約800億美元,蘋果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在2023年底投資約1,740億美元的公司。

鑑於蘋果在AI領域的大量投資,這一系列事件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正在見證AI泡沫的破裂,或者更廣泛地說,大型科技股泡沫的破裂?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人工智慧領域存在優勢,但也存在不確定性,因為其真正的潛力和應用尚不清楚。這種情況與1998年的網路泡沫相似,當時投資者紛紛湧入高科技和資訊科技股票,最終泡沫破裂。

蘋果已決定不再將自己定位為真正的人工智慧公司,而是將幾乎所有收益用於提高股利或股票回購,而非新的研發。蘋果表示,該公司的目標不是進行新的研發,而是利用現有收入慣性來推高股價,而不是投資於可能減少收益的新資本形成。

這種策略導緻美國公司,包括蘋果,在創新方面落後於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後者真正投資於創造新技術和產品。同時,英特爾由於美國政府的政策,被迫撤出在中國的投資並停止銷售晶片,這導致其失去了重要的市場份額。

美國政府的立場是,中國是主要敵人,必須阻止向中國出售可能用於軍事目的的電腦晶片。這導致英特爾等公司無法向中國及其周邊國家銷售產品,從而失去了亞洲市場,影響了它們投資新技術的能力。

如果美國公司繼續讓財務經理主導,專注於財務回報而非研發,那麼中國和其他國家將在技術和創新方面領先。美國和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將金融財富視為主要目標,而非透過工業投資實現長期經濟成長。

巴菲特可能已經意識到蘋果的轉變,這家公司不再參與昂貴的研發,這對於在全球範圍內與中國等主要競爭對手保持競爭力是必要的。這可能是巴菲特出售蘋果股票的原因之一。

8月5日股市的動盪不僅是技術性調整,而是對新自由主義理念的質疑,特別是對人工智慧領域投資的批判。股市投資顧問對於人工智慧公司股價的不合理上漲表示困惑,這與過去亞馬遜股價的泡沫化現象類似。

投資人買進英偉達等公司的股票,並非因為分紅,而是期待透過資本利得獲利。他們計劃在趨勢結束前賣出,獲取利潤。然而,當市場達到頂峰,所有人都試圖同時賣出時,就出現了大規模的拋售現象,導致市場崩潰,尤其是那些使用槓桿的投資者,他們的損失更為嚴重。

巴菲特曾表示,他寧願早點退出市場,而不是成為最後的接盤者。他的行動引發了其他人的跟風,導致市場對那些不派息、不創造實際利潤的公司,以及那些因美國制裁而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的公司的股票失去信心。

美國的製裁政策實際上傷害了自己的經濟,特別是人工智慧產業。中國和其他國家被迫自給自足,發展自己的技術,以抵禦美國的破壞。例如,TikTok的開發就是中國技術自力更生的一個例子。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強迫中國出售其資訊科技公司,這在地緣政治上是短視的。這種行為向世界宣告,美國願意犧牲他國利益以獲得自身利益,迫使其他國家尋求獨立發展,遠離美國的影響力。

透過這些政策,美國新保守主義者破壞了人工智慧產業最大的市場,削弱了美國在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投資人對人工智慧股票的前景感到懷疑,不確定是否應該繼續投資這些公司。

(五)地緣政治如何影響美股走勢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美國市場最近的崩盤可能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有關。烏克蘭戰爭持續不斷,北約的行動有升級之勢,有擴大對俄羅斯戰爭的可能性。同時,美國支持以色列對加薩的軍事行動,以色列對黎巴嫩和伊朗的攻擊也持續,以色列官員甚至在談論與伊朗全面開戰。您認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另一方面,美國市場的動向對地緣政治有何影響?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全球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世界經濟是一個相互連結的系統。日本泡沫的破裂和套利泡沫引發的虧損,已波及到國際金融市場。

目前,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正在加劇,伊朗對近期暗殺事件表示將進行報復,這些事件可以追溯到川普時期對將軍蘇萊曼尼的暗殺。美國在地中海的軍事行動,包括向以色列提供轟炸資訊和在霍爾木茲海峽增派戰艦,似乎是在為對抗伊朗做準備。

俄羅斯軍方高層訪問伊朗,顯示試圖將美國勢力逐出中東的意圖,包括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美國軍方的軍事演習結果並不樂觀,拜登政府的態度似乎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持影響力。

美國外交官與伊朗的對話顯示雙方在衝突升級上的分歧。伊朗對美國的挑釁和對巴勒斯坦的行動表示不滿,並暗示將採取行動結束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

伊朗堅稱,美國利用中東石油控制世界經濟的策略已經結束,他們將採取不可逆轉的行動,可能在以色列一個重要的節日進行紀念。伊朗表示,他們得到了俄羅斯和鄰國的支持,將不再容忍美國利用以色列來分裂中東。

總的來說,伊朗的立場是堅定的,他們打算逆轉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並結束美國在該地區及其他歐亞大陸地區的軍事存在。這一轉變預示著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

這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導致一些投資者從股市撤資,轉向國債等更穩定的投資。全球化和地緣政治的變化正在迫使國家重新考慮其經濟和能源政策,一些國家的企業已經考慮將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地區,如美國、亞洲或中國。

這場結構性轉變不僅影響股市和金融市場,也可能重塑全球經濟格局。重要的是,許多人工智慧技術和股票交易程序可能沒有充分考慮這些地緣政治因素,這可能在決策中導致盲點。

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我們能做什麼?

(一)除了保護大企業和富人外,美國政府沒有救市能力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和聯準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將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和實施量化寬鬆政策,購買市場上不受歡迎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資產。這些政策導致了資產價格的膨脹和股市泡沫的形成。

這些政策主要讓富人受益,加劇了社會貧富差距。目前,美國10%的投資人持有93%的股票,而這些投資人屬於富裕階層。但同時,由於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透過401(k)計畫和私人退休金投資股市,這意味著58%的美國人的儲蓄與股市息息相關。

隨著11月大選的臨近,考慮到如此多的退休人員的儲蓄依賴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和股市,以及億萬富翁和政治資助者的利益,一個問題是:政府是否會採取措施重新吹大股市泡沫,試圖挽回在這次股市危機中損失的財富?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美國無法直接控制股市的下跌。自2008年以來,聯準會透過提供低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為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但這些措施僅使少數1%的富裕階層受益,並未改變股市下跌的趨勢。

由於金融部門內部債務的大幅成長,股市的下跌是不可逆的過程。美國不可能透過簡單的降息來恢復股市的繁榮,因為這需要逆轉自2008年以來累積的巨額債務。

美國的退休基金由於資金不足,迫切需要投資回報,這導致它們將資金投入私募股權公司,希望獲得高收益。然而,私募股權公司的運作模式往往是透過增加公司的債務負擔來實現短期利潤,這種做法長期來看可能會損害公司的財務健康,甚至導致破產。

私募股權公司可能會迫使公司出售資產,用這些資金支付高額股息或進行股票回購,從而推高股價。但最終,這種做法會導致公司負債累累,營運成本上升,甚至可能無法支付帳單,引發破產。

從宏觀角度來看,這種金融策略其實是美國去工業化的一種表現。透過金融操作迅速獲利,而非投資於生產和創新,符合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策略。華爾街透過這種方式“創造財富”,但實際上是以犧牲公司的長期健康為代價的。

整個西方經濟正經歷類似的轉變,金融資產價格的膨脹往往掩蓋了實體經濟的衰退。

回到你的問題:美國政府或聯準會如何恢復標準普爾指數?答案很簡單:他們可能會選擇救助華爾街上那些被認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公司,例如花旗銀行、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這其實意味著救助那些擁有強大政治影響力、競選資金捐助者和說客的公司。這種救助不會涵蓋到退休基金或小投資者,正如我們在2008年奧巴馬政府的紓困計畫中所看到的。

因此,一個沒有實體經濟基礎的金融泡沫是不可能簡單地重新點燃的。

(二)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下,債務問題依然不可持續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對於那些擔憂債務不可持續性的人,我們可以看看日本的例子。日本已經證明,即使公共債務達到GDP的兩倍以上,結合私人和家庭債務,只要維持低利率,債務泡沫仍可繼續成長。

您提到了私募股權基金,它們的商業模式確實是基於零利率環境建立的。基本上,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幾乎無成本地借款。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通貨膨脹率超過了聯準會設定的利率,實際利率可能會變成負值,這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收益。

對於那些認為透過降低利率和借貸成本,讓公司繼續增加槓桿並推高資產價格的人,您可能會問:這種模式能持續多久?他們透過增加債務來購買股票,從而推高股價;私募股權透過增加債務來收購並分拆出售公司。

有人認為,唯一能阻止這種債務成長的因素是通貨膨脹。那麼,您對此有何看法?是否認為這種依賴低利率和債務成長的模式最終會遇到瓶頸?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實際利率」這個概念並不反映現實,所以不必理會那些談論它的人。

負的實際利率意味著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通膨速度超過了利率的成長。但金融界並不關心這一點。億萬富翁們並不擔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升,因為他們不會用他們的資金去雜貨店購物;他們用這些資金購買更多的股票和債券。

金融部門和那1%的富人只關心如何賺錢。他們不關心實體經濟的生產和消費,只是透過分割公司、讓公司負債累累並留下破產的空殼來從中獲利。

這種觀點認為,必須讓投資者滿意,為他們賺取足夠的利息,讓他們有錢去購物——這是一種錯誤的世界觀,因為它錯誤地假設金融部門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事實上,金融部門更像是包裹在經濟外的層層結構,甚至是一種寄生蟲,吸食著經濟的盈餘。

我的書《殺死宿主》就是講述這個過程的。金融部門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宣傳,誤導公眾,讓人們以為它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幫助實體經濟成長,但實際上它只是在掏空實體經濟。

(三)美國現在的通膨數據沒有參考價值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當我們討論消費者物價通膨時,我們通常會參考的是CPI,也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但這個指標往往忽略了數十年來顯著的資產物價通膨現象。

這意味著,許多經濟學家使用的通膨數據,無論是基於個人消費支出或CPI,實際上並沒有全面反映真實的通膨情況。我們也需要關注資產價格的通膨,這一點至關重要。

政府的政策,不僅在美國,而且在全球其他實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體中,本質上是透過製造通膨來削減普通勞動者的財富,同時增加富人的資產。這種做法透過貶值貨幣購買力,使得一般人的儲蓄和收入相對減少,而資產價格的上漲則讓富人更富。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確實,資產價格通膨通常被視為資本收益,但這實際上是金融資本收益,而非工業資本利得。我的研究顯示,美國經濟的年度資本利得成長幅度有時可與國內生產毛額(GDP)相媲美。

我們關注的不僅是資產價格的通膨率,例如股票、債券市場指數或房地產價格指數,更重要的是資本利得的規模,包括股票市場估值的成長、債券市場估值的提升,以及房地產估值的上升。這些年度變動的幅度有時等同於一整年的GDP,幾乎可以說每年的經濟報酬率達到了100%。

這解釋了為什麼透過金融手段累積財富比透過勞動收入、利潤再投資或儲蓄來得更快、更確定,也更具掠奪性。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財富並非主要透過薪資儲蓄或公司利潤積累,而是透過金融市場的通膨和債務槓桿積累起來的。這種通膨讓經濟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而金融經理們則透過金融交易掏空了實體經濟,攫取了所有的收益。

現在,這些金融收益的持有者希望將其轉移到中國等其他國家,但由於各種原因,這項轉移變得不再可能。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這些龐大的金融收益最終將流向何方?

這種情況就像是給金融體系造成了短路,預示著自1945年以來的戰後時代的結束。當時,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幾乎沒有私部門債務,但如今我們卻背負著巨額債務,達到極限。如果不降低生活水平,這些債務將無法償還。即便薪資有所增長,但由於社會支出、社會安全、醫療補助、醫療保險等計劃的削減,生活成本的上升速度可能會超過工資增長,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危機甚至還未成為今年政治運動的討論焦點。

(四)僅靠徵繼承稅,無法解決「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問題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湯瑪斯‧皮凱提在其著作《21世紀資本論》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債務成長速度超過經濟成長速度,資本利得的成長速度也同樣超過了經濟成長。他簡潔地概括了這個現象:r>g,即資本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

你的論點頗具洞察力,特別是在指出資本回報率與債務成長之間的關聯。你強調了債務成長與資本收益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兩面:一個人的債務對另一個人來說就是資產。

你的觀點實質上是,資本報酬率之所以能夠超過經濟成長,是因為不斷膨脹的債務實際上無法完全償還。這種情況的發生,正是因為資本利得的成長速度持續超過經濟的成長。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是的,我和皮凱提有過多次交流。我問他:「為何不深入討論債務問題?」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很直接,類似於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聖西門的觀點:「我們對繼承的財富徵稅。你提到的這些財富大多是繼承的。

然而,儘管這個想法在19世紀就已提出,但兩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在這方面並沒有取得太大進展。皮凱提並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債務問題上。這基本上就是我們觀點的分歧所在。我比較專注於債務問題。

對於債務問題的態度和做法,是西方與其他文明的本質區別

美國獨立記者賁傑民:在我們結束之前,我想提出最後一個問題。回顧我們的談話,我想知道是否有任何內容你認為我們還未能覆蓋。我們已經觸及了財經媒體討論的主要點,也深入分析了地緣政治的影響。你認為還有哪些因素是我們的分析中缺少的?

經濟學家麥可‧赫德森:我們常常忘記,主流媒體普遍缺乏的長期視角和地緣政治背景的考量。

我們討論的人工智慧程序,用於交易股票、債券和外匯,反映出現代經濟學教育的狹隘視野,可以稱之為「人工愚蠢」。這就像與自動語音系統交涉,它無法解決複雜問題。

華爾街主導的金融交易電腦程式也體現了這種狹窄視野。更大的背景是經濟的兩極化,90%的人口欠10%債權人的債,這導致了退休金等無法償還的債務問題。政府的退休保險基金不足以支撐,導致必須提高退休年齡。

拜登政府對退休金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是迅速降低預期壽命(如錯誤的新冠防疫政策),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諷刺。經濟的獲利主要依靠去工業化的掠奪性政策,這也是美國和歐洲經濟如此去工業化的原因。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由於反政府、自由主義的討論太多,政府放棄了經濟規劃,認為市場會自由調節。但每個經濟體都有計劃,當政府放棄規劃時,實際上就是將經濟交給了華爾街和其他金融中心,他們的目標是獲利,而不是幫助非金融經濟的成長。這些金融收益實際上是轉移支付。

需要重新構思國民所得和產品帳戶,將金融服務視為成本項(而非成長項),特別是那些非生產性的服務,如金融、保險、房地產服務,以及銀行向借款人收取的滯納金。這些不是真正的服務,而是提取性的轉移支付,應該從國民產品帳戶中扣除。

最終,這些都是地緣政治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再是單一國家能夠決定其經濟和人口如何發展的世界。在美國,選舉結果似乎不影響政策,這也許是投票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和歐洲,可以被視為超國家金融權力的代理人,同時也是透過軍事手段行使控制權的權力,而這種控制最終導致了中東等地的戰爭。

西方國家試圖將全球納入金融化的新自由主義體系,這種體系雖然名為“民主”,但實際上選民和政府的政治影響力有限。政府必須吸引融資,依賴債權人導向的規則,而非透過創造貨幣來支持發展。

與此相反,中國在投資和工業化時,透過中央銀行直接印鈔,沒有西方那樣的債權人階級。這顯示存在著一種根本不同的經濟體系,這種體係可以稱為文明。我們的討論中遺漏了西方國家的發展之路並非唯一選擇。

中國、俄羅斯和金磚國家正在尋求自己的道路,試圖恢復教科書中描述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走向社會主義,政府提供補貼以滿足基本需求,降低經濟成本。這與美國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公司和雇主不必承擔高昂的薪資、教育和醫療保險費用。

我們討論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體系。這種差異在討論中被忽略了,因為它挑戰了人們對經濟的基本假設。如果您相信西方的、美國式的、自由化的經濟是唯一的,那麼您可能不會相信中國的崛起​​,也不會相信文明的勝利。

從長遠來看,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區別在於它對債務的處理方式。在其他文明中,當債務變得無法償還時,會有統治者取消債務,以避免形成債權人寡頭政治。而西方文明,從希臘和羅馬時期開始,除了中世紀短暫的一些實踐,就沒有這樣的傳統,導致了經濟貧窮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換言之,西方債務成長速度快於經濟償還能力的趨勢已經持續了2500年,這是其經濟結構的長期特徵。

目前的社會結構與過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少數人掌控的寡頭政治之下,而不是一個以經濟成長為首要任務的政府。

金融業與房地產、保險、壟斷企業和礦業公司形成了共生關係,它們從自然資源中獲取租金,而這些租金實際上是從實體經濟中抽取的。這正是實體經濟不斷萎縮的原因。

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股市上,就像拜登總統和經濟學家克魯曼可能會說:「為什麼人們抱怨經濟不好?看看股市表現得多麼出色。」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在說:「看看那1%的人表現得多麼好,而忘記了剩下的99%的人口。」你可能有機會中彩票,成為那1%的富人,但你不可能透過參與工業經濟、賺取工資來實現這一目標。

西方社會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盲點,那就是認為我們生產力和生活水準的提升可以透過純粹的金融手段來解決。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救助失敗者,但它們只救助自己的競選捐助者、捐贈者階層和與政治相關的金融部門。政府不會救助一般民眾,不會救助退休基金,也不會救助那些努力維持生計、負債累累的房主和消費者的經濟。在金融化經濟中,這些人被視為可接受的犧牲品。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系列「美國之變的想像與真實」之十八,原文為美國網站「地緣政治經濟報告」(geopoliticaleconomy.com)的最新部落格節目,原題為《股市崩盤,美國是否面臨新的金融危機? 》,篇幅所限,有所刪編。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202128b06.png  

(點選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訂閱2024組合)
 訂閱服務專線:
010-85597107
13167577 398(微信同)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早8點至晚8點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