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獲得安全感的秘訣 ☆作者:王學安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5/22

文 | 王學安(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  

你也是個沒有安全的人嗎?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因為怕鬼而夜晚不敢睡覺,在工作崗位怕被領導批評,怕失去工作,待人待事變得戰戰兢兢,在一段關係中,怕被男(女)朋友拋棄,怕不被人愛,怕寂寞,怕孤獨,而憤怒大發脾氣……你知道這種害怕的感覺,總是想要拼命抓住什麼,仿佛才覺得安全,可是你沒有辦法讓自己安定下來。 

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認為即便一個人在家庭裡有父母,但人的本質是獨立的,任何人都無法依靠他人獲得心理上的安全,因為人是自由的,所以人無法藉由關係感到安全。人只有瞭解不安全的事實,才能找到生命的平衡感。可是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是不幸福的,不快樂的,寂寞的,不被愛的,恐懼的,總覺得需要抓住什麼,需要被保護,不論是父母或是其他人,所以總是不斷確認著什麼,想要透過不斷確認自己銀行卡裡的數字,房子貸款什麼時候還完,不斷問著愛人到底愛不愛自己,晚上睡下看著身邊人,又忍不住會想他(她)的心到底在不在自己這裡,可是這如何能確認呢?當一個人都無法確認自己的心在哪裡的時候,又如何能夠感受到他人的心在哪裡呢?中國古人有「慎獨」的觀念,《中庸》第一章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講若一個人能夠意識到天命的存在,就會活在大道裡,修養心性,不會在意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要被人看見或聽見才能夠謹慎行事,而始終懷著戒慎恐懼之心行自己該行的事。《傳習錄•中卷》中第八條寫到:「來書雲:『夫子昨以良知為照心,竊謂良知,心之本體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懼之心也,猶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懼為良知,何歟?』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人若能夠安於自己的心,行所當行,言所當言,便不會執著於外在關係所帶來的安全感。 

但不能否認關係對人是重要的,哈佛大學醫學院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Robert Waldinger)在一次TED演講中指出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在75年時間裡,跟蹤724個人的一生,瞭解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研究結果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好的人際關係的確可以讓人感受到有安全感,但人際關係是我們唯一的依靠嗎?陳複教授在《修養心理學:黃光國儒家自我修養理論的問題》一文中指出存在「天」(天理)、「人」(人際)、「物」(外物)、「我」(本我)四大面向關係,人只有先認識本我(the Self,自性),跟本我建立起深密的關係,將其從自我(the Ego)中超拔出來,才能接著認識外物(the Object),認識任何外在於己身的存在,並厘清己身作為生命的主體(subject)與客體(object)間的關係,從而架構出客體的內容,併發展出有關客體的各類知識,之後才能認識人際(the Crowd),瞭解人與人在社會裡的關係,再繼續認識天理(the Heaven),瞭解宇宙生滅的變化,掌握最終的實相(reality)。這四大面向彼此之間連接形成天物關係、天我關係、人我關係、人物關係,與《大學》裡的次第論結合,就是物格而後知知,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當人物關係因為心正而變得對應與擴充,「身」展開更大的生命格局,接著對應的「物」便開始發展成「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儒家所講的「內聖」與「外王」。一個人如果能夠依循這樣的脈絡思考關係的意義,並將修養工夫落實在生活裡,便會感到心安。

哈佛大學75年跟蹤研究了724個人的一生:什麼樣的人會活得最幸福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常常伴隨恐懼而來,筆者曾經遇到一位當事人,他覺得什麼都怕,怕鬼,怕領導責駡,怕自己的伴侶離開自己,雖然明明知道鬼並不存在,領導也不能把自己怎麼樣,伴侶也不會離開自己,仍是無法控制的害怕,害怕的感覺仿佛魔鬼一般纏繞著他,快要把他吞沒了,他想要躲起來卻又無法躲避,也無法面對生命的改變。克裡希那穆提認為生理恐懼是動物性的反應,逃避恐懼只會壯大恐懼,無法從恐懼中解脫出來,恐懼的根源來自于思想,愉悅的經驗增加愉悅,病痛的經驗帶來恐懼,如果一個人能夠全神貫注觀察自己的思想,恐懼就會消失。筆者認為如果這位當事人能夠直面恐懼,學習克裡希那穆提跟恐懼展開對話,不斷追問自己到底害怕的是什麼,去體會與恐懼同在的感覺,便會產生出一種力量可以面對恐懼。陳復教授曾經說道:「世人心中的恐懼,永遠比真正面臨的危險巨大,因此,人常見性格懦弱產生的卑微與自憐,卻不見得真有幾回重大挫折;然而,當你心中的夢想,永遠比真正置身的現實巨大,你對夢想的憧憬超越對現實的擔憂,恐懼就不再侵蝕你。」如果一個人能夠立志,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奮鬥,也會忘記恐懼。 

因此,獲得安全感的秘訣就是,當一個人能夠不執著於恐懼或者覺得不安全,懷著修養的意識去面對生活,生命裡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就會消失,他只是全然活在當下,安於當下,當他的內心自得圓滿,整個世界也會跟著他的心念發生改變。

 

參考文獻: 

  • [1]克裡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2018)。《與生活和好:克裡希納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活習題》。臺北:商周出版社。
  • [2]黎明文化(編)(2001)。《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 [3]王國軒(譯注)(2017)。《大學 中庸》。北京:中華書局。
  • [4]陳復、黃光國(主編)(2019)。《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臺北:心理出版社。

 相關閱讀 

 

編輯丨 劉倩

作者 | 王學安

202020g.png

原名王盼盼,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心學復興公眾號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連續三期修課學員。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