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常人如何活出非常人的狀態 ☆作者:王學安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6/9

文 | 王學安(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  

202029a01.png

♬..♩~ ♫. ♪♫. ♪ ~ ♬..♩ 

最近閱讀余德慧先生的《生死學十四講》,筆者發現世間人們通常有兩種狀態:常人與非常人。常人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平常狀態,譬如一個人一日三餐,白天工作,晚上睡覺,週末休息的時候在家上網打遊戲,或出門遊玩放鬆,或去看電影,跟朋友聚會喝茶、聊天。常人靠心智去理解世界,併發展出一套常理維持生命的秩序,如果沒有意外,就在這種秩序感中去過人生。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以為自己可以按照常人的狀態活一輩子,死亡離自己很遠,即便看到親人患病瀕臨死亡,並非自己親身的死亡體驗,人們只會想到現代醫術那麼先進高明,總有辦法救治,這都是在心智自我下的思考,但若有人遭遇意外或疾病威脅,瀕臨死亡的體驗降臨在自己身上,在某個階段就會進入非常人的狀態。處在非常人狀態下的人會脫離心智的自我,生活世界對他來說將會變得沒有實質的意義,他已經脫離社會,整日都在面對自己,因此整個身心會逐漸進入到深沉的存在感中去。 

常人狀態裡,人們為追逐世俗的成就,取得某個地位或者擁有多少財富,生活節奏會很快,總是想要做完一件事,還有下一件事情,可是人一旦進入瀕臨死亡的狀態裡,時間就會變得很慢,病痛使得人整日躺在床上,什麼也不能做,只能感受到難受或不難受,若有不覺得難受的片刻,便是幸事,這個時候人可能會經過三次對瀕臨死亡的否認,意即否認自己得了絕症;否認自己會死,仍抱希望;即便知道自己會死,也會否認自己會立刻死亡,經歷過否認後,人會跌到生命的穀底,才會進入對存在感的思考裡,想想我為什麼活著?我以前是怎麼活著的?當所有的情緒及回憶都湧上心頭,在有限的生命裡我要怎麼活?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常人與非常人的區別是:常人處於「Doing」的狀態,即我要做什麼,人是被心智自我所控制的,沒有辦法真正看清楚自己,人是隨著外境變化而變化;非常人處於「Being」的狀態,即就只是存在,他會意識到生命的主體性,外境會跟隨人的內境變化而變化。其實這兩者最關鍵的差別,陳復教授認為是人有沒有看清楚自己「生命底層的存在」。 

佛教所講的「四聖諦」是指「苦集滅道」,諦是指徹底、根本的意思。按照佛教觀念的脈絡理解,生命一切皆苦,苦的來源是人的心智自我產生的各種欲望,人需要把這種欲望破除才能看見大道,很多佛教徒以為自己每天念念不忘「苦集滅道」這四個字就可以忘卻塵世的痛苦,卻沒有在意念和行為裡有實質的改變,所以他們還停留在常人的狀態裡,而沒有看見自己的諦念。一個人應該要想一想自己這一輩子想要獲得的功成名就、榮華富貴,即便在某個時間點得到滿足,然而卻掉落到生命的穀底,最後還剩下什麼呢?明朝心學家王陽明(1472-1529)曾經就遭遇過這種困境,他曾通過九年的努力考上科舉,當官不過六年,就遭到宦官劉瑾的迫害而被貶貴州龍場,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惡劣環境裡,陽明先生沒辦法讀書,也沒有一個可以說話的人,榮華富貴都如過眼雲煙,一切名相都剝落殆盡,陽明先生在靜坐中悟道,體會到良知的存在。 

那麼常人如何活出非常人的狀態呢?筆者發現人由常人狀態轉向非常人狀態,似乎是瀕臨死亡帶給人的某種啟示和體驗,很多人是親身經歷過死亡的考驗,才轉變了對待生命的態度,甚至對智慧產生洞見,想清楚自己要怎麼活,陳復教授稱之為「死前悟道」,人已沒有多少時光重新來過,多少會有些遺憾,可是如果我們從死亡這個終點來回看,就會看見生命有兩種可能,一是持續活到老死,這是生命的連續性,二是隨時遭遇意外而死,這又是生命的斷裂性。我們的生命就存在於這種連續和斷裂的交界地帶,認識到生命的無常,於是有人意識到自己要珍惜時間,活在當下,但比較徹底的是落入探索「生命底層的存在」,產生對生命的洞見和智慧,這種洞見反而可以使一個人真正體驗到「活在當下」。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也許常人未必需要經歷生死體驗才能活出非常人的智慧,而可以借鑒他人的死亡經驗產生洞見。 

譬如王陽明晚年的弟子錢緒山(1496-1574),他曾經與王龍溪(1498-1583)在天泉橋上討論陽明先生的「四句教」,王龍溪提出「四無說」,即心、意、知、物都是無善無惡的,錢緒山雖承認本體是無善無惡的,卻更重視有善有惡為前提的為善去惡工夫,陽明先生則認為兩人要相取為益。多年後錢緒山才體會到本體與工夫合一。在這個過程中,瀕臨死亡的經驗對於錢緒山悟道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錢緒山早先是經歷自己的夫子陽明先生的死亡,接著經歷牢獄之災差點死掉,出獄後就經歷父親的死亡,晚年又在五年內面對五位親人的過世。陳復教授在〈錢緒山心學的生命教育:死亡經驗對其思想的反省與啟發〉一文中指出錢緒山在面對死亡的經驗過程裡發現本體的造化將自己帶往不曾存在卻存在的源頭,無常的現象使得錢緒山感覺生命「倏起即滅」,卻頓然在這個過程裡看見亙古恒在的存有。這使得錢緒山不只跨越生與死的壁壘,更跨越清醒與恍惚的壁壘,跨越悲與樂的壁壘,他不再有個人悲與樂的情緒,而認識到只有超越生死的良知才能作為認識萬物的綱紀,從而產生對本體的深刻領悟。 

從陽明先生及其弟子錢緒山的生命經驗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工夫對一個人悟道有很重要的意義。那麼你可能會接著問如何做工夫呢?陳復教授認為儒家的工夫可分為觀念工夫和實踐工夫,實踐工夫就像靜坐、冥想、祝禱等,而觀念工夫就是在修養人的念頭,意念常得正,則精神會常保舒暢,念頭不正,即使外境不起變化,內在心境卻翻騰不已,而精神的翻騰會影響至外在環境。因此修養心性不只要注意自己的行徑,重點更該放在自己的念頭,比如一個人可以每天練習在做一件事過程中,沒有分別心,帶著一種完整感去體會純粹做這件事的感覺,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就像陽明先生講的「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此事上,那就是在做觀念工夫。常人想要活出非常人的生命狀態,便可以透過做工夫,活出生命的智慧。

編輯|王學安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 

  • [1]餘德慧,石佳儀(2011)。《生死學十四講》。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
  • [2]陳復(2010)。〈錢緒山心學的生命教育:死亡經驗對其思想的反省與啟發〉。本土心理學研究,(34),285-327。
  • [3]陳復(2018)。《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新北:聯經出版社。
  • [4]陳復(2005)。《大道的眼淚:心學工夫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相關閱讀 

 

202020g.png

作者 | 王學安

原名王盼盼,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心學復興公眾號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連續三期修課學員。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