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彭更的不安 –《孟子》學習報告 ☆作者:王岳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12/1

文 | 王岳

重點說明: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孟子》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202052i02.png

彭更的不安

彭更跟隨孟子周遊列國,看到一大堆人馬整天吃著別人提供的糧食,心中感到很不安。他覺得自己實在沒有什麼功勞,為何可以接受別人長年的供養呢?他於是去詢問孟子。孟子跟他講了其中的道理,他聽完後應該也無法反駁,但是,他心中的不安是否就因此消失了呢?

孟子的學問是要經世濟民,而他的學生卻只想要成為一個自了漢,請問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孟子的學生嗎?彭更如果繼續展開省思,他大概就會發現,只有同樣懷抱著經世濟民的理想,並且願意展開真誠奮勉的人才可以真正做到問心無愧。那麼,他可以做到嗎?彭更的不安,來自於他視野的局限,他只關注於自身,並不曾關注身外的世界,所以當他獲得額外的資助時,就會感到不安。他的當務之急,就是如何來打開視野,容納進更多的人與事,並且願意為了其興衰禍福貢獻自身的力量。 

202052i07.png

師生講學圖

彭更在《孟子》這本書中只出現了一次,他大概不只問這一個問題,但是其他的內容就都沒有被記錄了,那麼,他最終有沒有解決自己的困惑呢?就讓我們順著對話的情境,假設他們展開了長年的對話,終於幫忙彭更解決了這個問題,生命也因此獲得了新生。如果他們之間有這樣一個互動,那會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就讓我們帶著合理的想像,讓這個過程鋪陳開來吧!

持志與養氣

彭更了解了自己的局限,發現只有將格局完全打開來,才能徹底解決他心中的不安,這便是他的志向了。那麼,孟子就會跟他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孟子·公孫醜上》)當你有這樣的志向,便會統帥所有的氣來幫忙你完成,而氣便是充滿你整個身體的那股能量。當孟子講「氣,體之充也。」這個「體」當然包括人的身體,但顯然並不限於此,否則便只是彭更目前的狀態了。

孟子再接著說,志向是氣的統帥,但是光有志向還不夠,還要懂得如何養氣,氣要如何養呢?那便是要「集義」。孟子說「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醜上》)行為如果不能夠讓內心感到滿意,這股氣便枯萎了。內心如何才能夠感到滿意呢?那就是要符合心中的道義。孟子說人每一刻都在面臨著各種事情,如何在這些事情中都落實心中的道義,讓內心感到滿意,他就是在養氣了。

202052i03.png

《孟子》名句: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圖

氣如果時時都被養出來,那麼氣所充滿的那個「體」便開始擴張,會從「身」體逐漸走往「家」體,再走往「國」體,最後便是整個天下了。然而,這其中有一個細微的地帶需要被釐清,這個體到底是指物質世界中的具體結構,還是一種精神性的範疇呢?如果是指具體的世界,那麼,陽明先生五十多歲便因疾病而過世,他的身體顯然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另外陽明先生的家庭也並不圓滿,包括他與妻子的關係不和諧,死後家庭也分崩離析;如果說到國家和天下,那麼無論孔子還是孟子,他們都處在諸侯爭霸、烽煙四起的時代,更談不上和諧了。

孟子的志向

所以,這個體顯然就不是在指物質的世界,而是在指一個精神的世界了。當孟子離開齊國時,弟子問他為何有不愉快的神色,孟子說根據歷史的演變規律,當前正是平治天下的最好時機,而齊宣王正就是可以擔當此任的君王,然而,他努力了十幾年,卻發現齊宣王並不能堪當此任,那麼平治天下的理想就要破滅了。然而,天下雖然沒有了獲得治理的機會,但是孟子的整個格局卻早已擴充到了整個天下,世間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能讓人感到欣慰呢?孟子雖然無法施展平生抱負,但他已確認已被上天接納為聖人,這是最高的爵位了,人爵能否得到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由這一點,我們可更進一步來確認,孟子所講的「志」,其核心的關注點,也並不是外在的功業,而是在於內在的境界。對於「志」這個議題,孟子也有很多闡釋。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可以說,孟子的志向便是要成為像舜一樣的人。那麼舜在孟子的理解裡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孟子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上》)想要成為像舜一樣的人,便要學習他與人為善的精神,與人為善也就是積善,積善其實也就是集義了。當孟子的志向便是成為像舜一樣的人,而舜可以說就是一個時時在集義的人,集義即養氣,所以,我們就會發現,立志與養氣本來也就是同一件事情。

 202052i04.png

齊宣王問政圖

然而,孟子也有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孟子·公孫醜上》)意思是志向專一便會帶動氣,而氣如果被放縱地使用,同樣也會動搖志向。所以,雖然志向可以統帥氣,然而,當人喪失了志向,或者志向不專一時,氣同樣會流竄,使人變得昏沉,也就難以集中起精神來堅持志向了。而在世界上,「氣壹則動志」的現像比比皆是,如何讓「氣壹則動志」轉變為「志壹則動氣」,這裡面就有了做工夫的議題,孟子可以說為接下宋明時代的工夫論率先打開了一條路徑。

在實際生活中養氣

當孟子講到這裡,彭更或許有一些明白,然而,真正的養氣不能僅僅限於課堂內,還要落實於實際的生活中。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孟子·離婁上》)事親從兄便是養氣的具體場域。孟子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醜上》)

講事親從兄,或許還有些模糊,孟子更進一步說,事親背後便是惻隱之心,從兄背後便是羞惡之心,你如果能緊緊把握住這份心念,在具體的情境中落實下來,你便是在養氣了。最終,你不僅能夠侍養好你的父母,而且還能夠保護整個天下。孟子說,我們所養之氣,原本便是充盈於整個天地間的浩然正氣,它只是由人的心中發端出來,在最親近的人中開始落實,最終卻是要拓展到整個天地,恢復其本有的格局與樣貌。

做學問的態度

這是養氣在實踐層面的落實,孟子認為還不夠,人還應該要有一種做學問的態度。孟子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孟子·告子上》)耳目和心作為一種官能,背後都有氣在支撐,當這股氣全部投注於耳目中,耳目又沒有清晰分辨的能力,只會無節制地使用氣,最後就是放蕩無禮,人的精神乃至身體都會崩潰掉,這就是「氣壹則動志」了。孟子於是說,只有將氣首先投注於心靈中,讓心靈的思考所產生的清明決斷來引領整個的氣,於是人才能保全精神,並且照顧好身體,這便是在做個大人了。

 202052i05.png

本文作者王岳圖| 作者提供

孟子又再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心很容易就放失,那是因為被耳目的官能所牽引,那麼人對此又可以有怎樣的辦法呢?接下來孟子就有了一段很有趣的說法,他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人在安樂中,就不大願意去動用心思,於是就順著感官的樂趣過著昏沈浪蕩的日子。而在憂患中,人才會真正重視心思對於自我救贖的重大意義,他於是才會集中起全生命的能量來進行思考,於是最終能夠有所成就。

孟子在另外一天又說:「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盡心上》 )這還是在說苦難對於一個人學問成長的重要意義。那麼,我們和彭更都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我們一定會被上天選中,被拋到一個苦難的情境中來鍛煉嗎?我們不相信自己會面臨這樣的磨練,或者即便當我們陷入苦難中,我們也不相信這真的是上天要來磨練自己,而只會認為是命運的不公,寧願一輩子就抱怨自己的命苦,也不願意在其中尋找成長的機會。

相不相信有「天」?

這其實又來到了一個很幽微的地帶,那就是,人到底相不相信有天?孟子顯然是相信的,所以,他認為有「天命」、有「天爵」、有「天吏」、有「天民」。這個「天」既是人養氣到達終極處,胸中懷抱著整個天下的「天」,也是人尚在奮勉做工夫的階段,在各種焦迫的局面裡,依然堅持信靠與仰望的「天」。儒家沒有鬼神、沒有上帝,可以說不是宗教,但是儒家絕對有信仰。沒有信仰作為人奮勉的方向與堅實的依靠,人就不可能熬過那無邊的苦難,並從中獲得至深的智慧。天正是智慧由所從來的地方。 

202052i06.png

天人合一意境圖

然而,「天」並不在人的心靈外,要被當成一個膜拜頂禮的對象,「天」就在人的心靈內,不僅人歷經磨難成為聖賢,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時,「天」就在人的心靈裡。當人尚在磨難中,他同樣是在與心靈深處的「天」做著最赤誠無隱的告白,因觸發了宇宙的大能,於是讓命運得以翻轉。孟子於是說:「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孟子·告子上》)志於彀便是要心無旁騖、淋漓盡致,當他在心靈內時刻聆聽著上天的聲音,讓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極致處,他的人生就可以不斷過關,不斷走往新的境界。

孟子或許還有一段內心的獨白沒有對彭更說,孟子或許在說,你以為跟隨我學習,就只是在聽我講話,你的生命沒有任何變化嗎?五穀雜糧可以養你的身體,而觀念同樣可以養你的生命。五穀雜糧、乃至飛禽走獸,在成為你的食物前,它們都是活著的生命,成為你的食物進入你的身體後,它們同樣也在以生命的形態存在著。那麼,你就要明白,觀念同樣也是一種生命的存在,他首先存在於我的心靈內,一旦從我的心靈內躍出,進入你的心靈,它同樣也會活躍於你的心靈,滋養你的生命不斷成長。某個角度來說,只要你願意持續跟隨我學習,你的生命就會不斷成長,而你的困境終有一天會被突破,而最終讓你看見朗朗晴空!

每個人都是一個彭更

每一個人最開始都是一個彭更,他眼裡還只有他自己,但是,他又懷著一顆純淨的心,不願意只是接受世間的饋贈,而無法回報以等值的智慧。他會不斷思考自己到底要如何活著才能心安,這段思考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是也讓他越來越明白,回報世間的饋贈,並不是要把自己推往苦無涯岸的勞役中,這反倒是給予了他一個奮鬥的場域,卻最終讓他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會發現自己早已與這個世間、與整個天地融合在一起,他們一同擔負所有的興衰榮辱,並因為彼此緊緊相依而有著無限的慰藉與幸福! 

編輯:曲龍龍 | 審核:張辰 | 圖片來源:360圖庫

 

 相關閱讀 

 

202052i01.png

作者 | 王岳

王岳,湖南長沙人,畢業於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從事醫療工作十餘年,智慧諮詢師,心學復興公眾號專欄作家,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