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長大」究竟是什麼模樣? ☆作者:牛艷苗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1/13

文 | 牛艷苗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大學》《中庸》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202106a02.png

一年一年,風吹一陣,雨落幾場,等草木從裂縫里長出來,蓋滿了群山,你就長大了。——柴靜

陳復教授開講的心學講授師第二門課程「大學與中庸:揭開內外合一的奧秘」落下帷幕。要遞交學習報告時,竟覺空空如也!學到了什麼?長進了什麼?心底里卻冒出一個問題:何為長大?我是個「大人」嗎?

 202106a03.png

陳復教授講授「大學與中庸:揭開內外合一的奧秘」一課的課本

步入不惑之年後,特別喜歡溫暖,喜歡向陽,喜歡背陽天灸,常常感嘆時間像冬天的日頭,一不小心就跑丟了。忽然想起朱自清在《匆匆》裡的描述「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朱自清先生當時年僅24歲,那時的他已躊躇滿志,如此珍惜光陰,面對時光流逝,他無奈、惋惜,面對外界形勢,他苦惱、徬徨,卻在冷靜思考中繼續追趕人生的路!時光如白馬過隙,懂得珍惜時間的人算不算是個「大人」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人就自然而然「長大」了嗎?我的人生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單單把長大和年齡作參考,隨時間流逝而慢慢「變老」這件事,是再自然不過啦,上學工作,結婚生子、花開花落,雲卷雲舒……如果給人的「長大」加入一些意義的話,便不是這麼一回事兒啦。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就拿自己為例做個簡單求證。「時間」和「長大」「變老」這三個參數到底是什麼關係?現在簡單地把「時間」這個參數當作自變量T,「長大」和「變老」當作因變量U和O的話,用描點連線來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關係,會發現「變老」隨「時間」的變化圖像基本分佈在一條直線上,有時因疾病或環境因素會影響到直線的係數,但多數階段很類似於一次函數。而「長大」隨「時間」變化的函數圖像卻實在不容易描述,有時是上升的直線,有時和時間軸保持平行,有時會出現下滑,好似心率圖,又似音樂噴泉,千變萬化,毫無規律。看來長大和時間不僅不成某種比例,而且還可能嚴重脫節,沒有規律也沒有解析式。那麼,「長大」到底有什麼特殊意義?何為長大?我是大人嗎?解鈴還須繫鈴人,還是回到《大學》《中庸》原典中去找答案。

在中國傳統文化《禮記》中記載:古人八歲入「小學」。先由學習灑掃應對開始,漸漸地學習「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到十二歲舉行「冠禮」,算是成人了。還有一說,十八歲束髮,算成人了。所謂「束髮而冠」以後,如果繼續進修,就要學《大學》了。《大學》是成為大人之學,是要洞悉一個人生命本來光明的德性。那《大學》說的「大人」是什麼意思,其強調的「大學」究竟要學習的是什麼內容?

202106a04.png

《禮記》

課程中陳復教授解釋過,「大人」含義有三次變化:第一次,在西周指的是貴族;第二次,在孔子之後指的是格局很大的,文質彬彬的人;第三次,是指具有完整的認知,整體性認識生命的人,不是頭腦和身體某部分的思考,而是從整體做出的決策,是人在整合狀態下的決策,是整體的人。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後看,橫看豎看,看看到底有什麼不一般?參考對照,全方位比對後得出結論:我還不算是個「大人」。那怎麼才能長大做個「大人」呢?

《大學》開篇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做到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便是聖人。我想「明明德」應該是成為一個比較世俗的「大人」的起碼要求吧。至於過程呢?《大學》中也明確指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具體做法便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裡教授指出誠意不是單指心態上的事情,而是人因為認知而形成的意念上的純粹性,因為被界定清楚,而使得很多概念被明白了。所以它不是倫理性的誠意,而是認知性的誠意。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境和應對辦法,或逃避,或應對,或哭,或笑,或埋怨,或感恩,這表現出來的不同現象,便是人內心觀念的不同,究其實就是說每個人都會在成長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私人邏輯」。俗話說:「觀念不變原地轉,觀念一變天地寬」, 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教人從事物的源頭上認知事物本身,不帶色彩,不含成見,不帶恩怨,對於成年人來說,做到這些真如「剜肉做瘡」,絕大多數時候學者需要的是首先解構自己的「私人邏輯」,重建觀念意識。像庖丁解牛般,了解自己,解刨自己,組裝自己,安頓自己。陳復教授說身體就是最真實的道場,特別把「止、定、靜、安、慮、得」書寫成《儒者的靜坐:心學六字真言》,作為冥想的觀念工夫來落實,確實是學習者的一大幸事。當一個人通過格物獲得每個知識的定位點,每個知識的定位點促使人可以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精確無誤,這時候心就不會有偏私,從中展開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和思考,意念界定之後,心思可以專注於界定之後所形成的很多議題,就因為有界定,所以可以深思和探討。一起共同學習心學教授師課程的範晨東兄在課堂上對教授的語言進行了總結:「格物是給出名稱,致知是形成知識,誠意是界定概念,正心是專注界定。」

「格致誠正」是認識論,是觀念工夫。做到內聖,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課堂中,學員提出了很多問題,教授一一解答,並在這里特別強調,內聖外王化,外王內聖化,將經典拉回到現實,文字變得可操作化。「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何為根本,何為末節。知道一切的先後順序,就接近大學的理想了。可見《大學》就是學習「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學,是近道之學。近「道」了便「長大」了。

課程中陳復教授強調指出《大學》不是倫理意義上的做好人做好事,而是認識論和本體論意義上的重要書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我看來,這些境界高不可攀,唯有聖人。這一次的學習,我對「止於至善」有了新的定位和再認識,這個認識,讓儒家的形像生動活潑可愛可敬起來!

「止於至善」是一個境界,是儒家的終極理想,儒家非常重視人,安頓各種人跟人的角色,人跟人的關係,讓一切的關係都止於它的定位。從家排的角度來看,定位是很微妙的事,每個人的角度都有他的關係位置,這個角度都會影響彼此的禍福,彼此的接納與排斥,這都是互相在牽動,儒家在這個點上,努力的去安頓生命。當一切的關係被安頓了,就達到了他的終極理想,每個狀態都走到他該有的定位點。譬如有些婦女這一生甘願為了家庭付出自己的一切,就是在止於至善。譬如家裡的物品放在它該放的位置,讓家裡整潔有序,也是止於至善,遵守交通規則,車讓人,人讓車,也是止於至善,跟我以外的生命取得和諧的生命點,讓生命走到一個最好的定位點。這些都是止於至善。

天哪!原來這最高的境界便是具體細微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自己安頓好,把手頭最簡單的事物安頓好,落實好。《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這種明白,我忽然問自己是否長大?當我問自己是否長大時,又忽然有種長大了一些的感覺。

202106a05.png

鄉村圖

想起了小的時候……

我的老家坐落在一個小山溝裡,四面環山,到處是坡,村子分成東頭和西頭,我家住在西頭的後南橋上,打記事起,爸爸媽媽就在上班,爺爺常年氣管炎,收秋打夏缺勞力,爺爺是眼巴巴盼著我們長大的!小時候不上幼兒園,每天在村子里東竄西跑,上山下溝,趟河跳塄,和泥打架,爺爺看我冒冒失失,大大咧咧,一身江湖氣息,不免擔憂:「看誰誰家裡的某某,安安穩穩,會做生活,多有材料兒!」背地裡也總是勸媽媽:「一個女孩子家,得學點材料兒,不能光知道瘋玩!」等我們漸漸長高大了,有了點力氣,能幫忙干點簡單的生活,爺爺就會摸著我或者哥哥的後腦勺,欣慰地說:「中用了!中用了!」讀《大學》《中庸》後,打開書,文字朗朗上口;合上書,便說不出個餄餎面,但卻很自然地聯想起這些兒時鏡頭,回憶起我們的方言。生搬硬套的話,恐怕爺爺當時讓我學習的「材料兒」便有點這個意思吧?爺爺說做人要先成器!如今我知道了,《大學》之「材料」是中國人的地道的真「材」實「料」,有了這等「材料兒」,才真正稱得上地道夠味兒的「大人」!這「中用」大概便是《中庸》之學問了,《中庸》之「中用」是有了「材料兒」的「大人」,做「大事」的「中」之學問吧!要是爺爺在天有靈的話,看到現在的我,看到身邊有材料兒的這些人,一定會很欣慰吧!

其實,能把「中用」和「中庸」聯繫在一起,還有另一個機緣,《道德經》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些文字傳遞給我一個訊息——「中用」,《論語》中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夫子的「無知也」,「空空如也」乃至「叩其兩端而竭焉」不正是「無之以為用」嗎?這種舍我其誰的擔當能說不中用嗎?這就是「中庸」之境界!也難怪孔夫子對學生講「君子不器」「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君子身修乃「至誠」, 則「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感謝《大學》《中庸》字字句句教我成長,感謝經典指引我看見長大的模樣!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編輯:劉倩 | 審核:鄒祥 |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精選 

 

202106a01.png

作者 | 牛艷苗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心學教授師培訓課學員。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