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良知是心靈的火花——讓每個人的《心靈奇旅》都在當下起航 ☆作者:張辰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3/3

文 | 張辰(心學教授師培訓課學員),以下文章來源於凝聽

 導讀  生與死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心靈奇旅》是繼《尋夢環遊記》之後,又一部以死亡為主題、且耐人咀嚼的​​動畫電影。這部電影讓人感受到,中西方文化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與角度逼近死亡的真相,探索生命的意義。這部電影以動畫的方式展現了生命裡深奧難解的問題,例如:什麼是靈魂?什麼是靈感?什麼是冥想?什麼是輪迴?什麼是執念?等等,不禁令人對自己固有的認知、人生的信念產生深刻的反思。


電影的主角喬伊·高納和我們每一個「打工人」一樣,日復一日過著上班下班的日子,卻不甘於如此的平凡,不滿足安穩的現狀,憧憬著成為音樂家的夢想。正如那封走紅網絡的,只有10個字的辭職信——「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贏得了多少人的共鳴,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是的!沒有人願意一生都甘於平凡。即便聲稱「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他所追求的並不是平平淡淡,而是在平平淡淡裡提煉的那份永恆的「真」。人不同於動物,人會追求永恆與崇高,追求生命的意義,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肉身死亡而精神卻不滅才是人真正的生命價值)。在影片中,對於喬伊來說,與音樂家「多蘿西那·威廉姆斯」同台演出,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至高理想,用喬伊的話來說:「我就是死也值了! 」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說,常常認為理想重於生命,但是,喬伊的理想究竟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鎂光燈下的萬眾矚目?意味著親友鄰里的期待?意味著曾經瞧不起自己的人對自己刮目相看?如此看來,不論什麼理想,竟然只是取悅他人。當我們追求著自己的理想,渴望著別人的認同,寧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是否取悅過自己的內心。

202110f01.png

圖丨來源於網絡

當喬伊·高納如願以償與紐約街頂級的爵士樂隊同台演出,與自己的偶像多蘿西那演出結束一起走出演藝廳,觀眾散去、親友離場,喬伊漠然問多蘿西那: 「那~接下來呢?」多蘿西那回答:「接下來還有100場巡迴演出。」喬伊突然有些失落,喃喃的說:「我等這一天等了這麼久,但是,好像它並沒有什麼不同。」的確,我們成長的路上有多少理想不都是如此?如願考上重點高中、如願考上「985;211」、或者如願成為公務員、嫁了金龜婿……等到理想如願實現,興高采烈過後,赫然發現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惆悵,生命突然失去了目標、沒有了方向,一種陌生的空虛襲上心頭。少年的喬伊依稀記得第一次接觸爵士樂的時候,自己的心靈被音樂震撼,悅動的音符讓自己從沉悶的俗世裡解放出來。在音樂里,靈魂自由而奔放,像風一樣,隨著旋律越過高山與河流,穿過樹梢與雲端,迎著繁星,面向浩瀚的宇宙,超越有形的世界,朝向不再有現象的空靈。但是,當這一切轉成現實的目標,心靈裡無限的自由、無垠的浩瀚,都被塵世熏染而平淡無奇。紀伯倫(Gibran Kahlil Gibran,1883—1931)說:「我們走的太遠,以至於忘記為什麼而出發。」(Gibran KahlilGibran,《先知》 )

喬伊在回家的地鐵上,看著熟悉的車廂、麻木的人群,發現自己並沒有因為實現了理想而變得與眾不同。完成了目標,實現了理想,人生竟然又會被無意義與空虛填滿,接著就需要尋覓新目標、樹立新理想?如此往復何時會是終點?如同喬伊接下來的100場巡迴表演,每一場都在重複著上一次的過程,這樣重複的意義在哪裡?再聽一次掌聲?再領一次酬金?再看一次人潮?喬伊沒有答案。我們回看自己的人生,我們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多買一套房子?多升一級職位?多旅遊一個城市?我們從來不會想到,死亡可能就在某個下水井蓋前突然發生,卻把活著每一個當下投入到對未來無邊無際的計劃中。於是,我們突然可以理解影片中那個股票交易員,在渾渾噩噩中猛然醒悟,推翻了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不再願意如程序般活著,他的醒悟如同瘋狂,他的正常如同失常。喬伊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秩序裡,發現自己並沒有因為實現理想而變得快樂,他看著22號收藏的物件,那些在他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東西,吃剩的披薩餅、一支棒棒糖、半塊麵包、線頭、一張卡片、一顆種子。喬伊閉上眼睛,腦海裡浮現著生活裡不經意的瞬間,披薩的美味……理髮師的笑容……媽媽的慈愛……透過樹葉的陽光……翩翩起舞的種子……喬伊靜默里按下了熟悉的琴鍵,沒有樂譜,他用片片斷斷的記憶勾勒出廣袤豐蘊的生命樂章。

 202110f02.png

圖丨來源於網絡

喬伊終於明白了多蘿西那講的故事:「我聽過關於一條魚的故事,他游到一條老魚旁邊說:『我想找到他們說的海洋。』老魚說:『海洋!?你現在就在海洋裡啊!』小魚說:『這兒?這兒是水啊!我想要的是海洋。』」水是我們眼前的物質世界,而海洋則是我們賦予物質世界的意義,真正的夢想從來不在現實裡,而來自我們的內心。「曾經滄海難為水」,領略過靈魂自由的喬伊,再也無法被現實囚困。

萬能的傑瑞

 202110f03.png

圖丨來源於網絡

「傑瑞」在電影裡是一個擁有不同分身的主體,傑瑞介紹自己說:「我與宇宙所有的量子場同在,以弱小的人腦可以理解的形式出現。你可以叫我傑瑞。 」也就是說,傑瑞的存在超過了人類可以理解的範疇,傑瑞為了和人類能夠溝通因此以人類可以理解的形式出現。傑瑞無所不能、深邃無窮、為萬物製定法則,傑瑞是人類只能努力認識卻永不能完全認識的對象。我們有理由相信,傑瑞就是西方人心中的萬物之源——上帝。傑瑞的自我介紹也讓人想起莊子(369B.C-286B.C)的一句話:「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是知之盛也。」(《莊子·大宗師》)意思是說,人類因為有五官感知建立了與世界的連接,認知了世界,並將生活經驗累積整理出人類自己的知識系統,但是,以人類有限的知識去認識無限的時空,人類的知識已經跨越了它所能認知的界限,這是人類的自大。人類很少去思考,知識給於自己自信的同時,也給於了自己束縛,被知識束縛的心靈是沒有智慧的,因此蘇格拉底(Socrates,470B.C-399B.C)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柏拉圖全集》)當人願意放下知識的傲慢,放下知識的成見,心靈才能獲得解放,才能展開無限的可能,也才能了解知識的價值與局限。

 202110f04.png

圖丨來源於網絡

在影片中,傑瑞是創生宇宙萬物的源頭,在不同的文化脈絡裡,創生宇宙萬物的源頭有不同的稱謂,例如:上帝、道、佛、天理、梵,包括影片中的傑瑞。傑瑞說自己「與宇宙所有的量子場同在」,這是人類無法理解的實體,正如《道德經》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第一章)如果道可以用語言表達清楚,就不再是恆常亙古的道。但傑瑞為了能和人類溝通,只能以人的形象、聲音與表情存在。這不禁讓人想到歷史上的大覺知者,老子、孔子、耶穌、佛陀、默罕默德,不論他們以怎樣的形象寓存於世,都不能改變他們傳遞大道聲音的屬性,這些先聖先賢,架構著人與天溝通的橋樑。 

22號的火花

 202110f05.png

圖丨來源於網絡

在影片中,靈魂只有與人類生活產生「火花」才能獲得「地球通行證」。簡單的理解,火花似乎就是能夠讓自己內心愉悅的興趣。但是,22號對於地球上的事情毫無興趣,前往地球降生的靈魂已經排到了1000億,22號卻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火花。不論是心靈導師還是傑瑞對22號毫無辦法,因為作為靈魂存在的22號沒有身體、沒有味覺、嗅覺與觸覺,因此也就沒有慾望,所以無法通過獎勵或懲戒來強迫他服從。在地球上則不同,因為我們有身體,很容易就會受到獎勵與懲罰,因此被迫服從與規訓,而這種服從與規訓的體制被稱作「教育」。如同跟隨喬伊學長號的小女孩康妮說:「所有的學校都是在浪費時間。」引發了22號的共鳴:「體制教育就一根攪屎棍,這種課程令人窒息。」康妮非常喜歡長號,卻因為不喜歡按部就班的學習方式因此放棄了長號。事實上,沒有孩子不喜歡學習,但是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受到限制與控制後,孩子會因為不喜歡束縛而不喜歡學習,這種迷障正是製造孩子麵對學習,內心產生混亂的癥結。當康妮決定放棄長號,而22號贊同康妮放棄長號,康妮卻重新選擇了長號,這個過程中,選擇短號還是長號已經不再是重點,重點是康妮擁有了自己生命的主動權,這正是我們需要面對教育體制進行反思的關鍵。

少年喬伊也曾經是另一個「22號」,背負著學習的壓力,討厭學校裡沉悶的空氣。但是,當喬伊遇到了爵士樂,喬伊的心靈跟隨著音樂,在旋律裡跳躍與飛翔,心靈獲得解放。喬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或者說自己的「火花」。原來,人類的興趣只是心靈愉悅、心靈自由的媒介,有的人通過音樂放飛心情;有的人通過運動心潮澎湃;有的人通過網游雄心壯志,這才發現,我們揚帆起航的起點在我們的心海裡。但22號覺得自己本來就是自由的,不需要憑藉任何興趣,不願意自己受限於任何「火花」,不願意被任何思想束縛,因此不論是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1997 )、哥白尼(波蘭語:Mikołaj Kopernik,1473-1543)、拳王阿里(Muhammad Ali,1942-2016)、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1755-1793)還是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都不能說服22號,這令人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不器」(《論語·為政》)。但在地球上,似乎作為人就必須有興趣、必須有一技之長,否則就會被視作「消極」與「一事無成」,甚至被邊緣化。心地純淨的22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愛披薩的美味、愛流浪歌手的音樂、愛理髮師、愛喬伊的媽媽、愛他遇見的每一個人……只是他沒有辦法滿足社會的期待,他人的要求,因此他被批評「什麼都做不好」、「不夠積極」、「白痴」、「你總是把事情搞砸!」

 202110f06.png

圖丨來源於網絡

22號在努力辯解中憤怒,沮喪,逃避與退縮,不再願意見到任何人,性格脾氣乖戾起伏,面目越來越猙獰……這不正是老師家長常說的「叛逆」?如此看來,22號的迷失並不是22號的錯,而是人類社會的錯。那些偉大的使命、高尚的夢想是人類虛擬出的成就,22號只願意活在真實裡,看著路邊父女的歡笑……街頭男女溫暖的戀情……旋轉飄落的種子……透過樹葉的陽光……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那麼的美好。與其說22號在每一個當下發現著世界的美,不如說22號的內心有一隻發現美的眼睛——這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良知。如王陽明(1472-1527)在《傳習錄》裡所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傳習錄·下·黃省曾錄》 )正是22號保任著內心的良知,因此願意把「地球通行證」轉讓給喬伊;願意陪伴學習長號的小女孩康妮;願意施捨珍藏的麵包給流浪歌手,良知——這人心中的「一點靈明」,才是生命裡真正的火花。當喬伊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卻並沒有因此高興起來,他無法面對轉讓給自己地球通行證的22號,也無法面對自己的良知。因此喬伊毅然決定返回到心靈學院,將地球通行證交還給22號,這種殺身成仁的行動感動著天地,也感動著傑瑞,並贏得了傑瑞給於喬伊的再一次重生。

在喬伊飛向地球前,傑瑞問:「你將如何度過你的一生?」喬伊並沒有回答要與頂級爵士樂隊同台演出,或成為音樂家,而是回答:「我不確定!但我知道,我將珍惜每一分鐘去活著。」當我們放下執著與傲慢,帶著對生命的熱愛與覺察,在每一個當下發現外在的美好與內在的良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將再一次重生!

 202110f07.png

圖丨來源於網絡

編輯:朱浩 | 審核:王學安、邵明

  

202019n05.png

作者 | 張辰

晉城知行書院院長,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兼執行長,晉城心理學會理事,晉城心理諮詢專業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心學特約專欄作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常年致力於心學的修習與心學教育,舉辦傳統文化與心理學講座數百場。

 

閱讀原文


 202110f08.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