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被我們誤解的老子:老子思想的演變 ☆作者:王學安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2/26

文 | 王學安(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 

202122b02.png

老子(生卒年不詳)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一般人(包括筆者)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常常把老子和莊子混淆在一起講,簡單認為老子的思想就是混沌的宇宙觀,追求道順應自然規律,返璞歸真;二是把老子的思想和黃老思想混淆在一起講,以為老子強調的就是無為而治,好像一個國家不用管理就可以自行運轉。三是把道家和道教混合在一起講,東漢末年老子被神化為太上老君,形成道教的信仰,使得人們誤認為老子是神仙。

202122b03.png圖片

圖 | 來源於網絡

事實上,老子的思想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古代人沒有版權的觀念,古人做學問從來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成就,而是為完成一個學派的思想體係而努力,這也就使得老子的思想不是老子一個人的思想,而是老子一個學派的思想,隨著老子學派的發展,老子的思想不斷豐富,因應時代背景產生相應的變化。

老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觀念是「道」,在《老子》第一章就有寫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的內容開宗明義在描述「道」的形態,「道」不可言說,是一種恆常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語言來描述大道的存在,語言越精確,越能夠幫忙我們理解宇宙,理解大道。「無」表示天地以前的境界或者天地形成之初的狀態。「有」表示因為天地的母體,使得萬物可以孕育生化,文明演進。對於「有」作為天地母體的狀態,老子有講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認為道是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的,其周而復始,運行不息的狀態,可以作為天地的母體,道的狀態無邊無際,周流不息,返歸本源。

老子對「無」和「有」的討論進入了宇宙論層面,「無」與「有」之間的關係就像「無極」和「太極」之間的關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這句話中,「道生一」的狀態就像「無極生太極」 ,韋政通教授認為老子的思想受到《易傳》的影響,因為「太極」的概念出自《易傳》,《易傳·繫辭上傳》中有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這句話對應的是老子講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韋政通教授認為老子的這句話是對易傳卦象的解釋。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對「道」的詮釋上升到一種哲學思辨的高度,陳復教授將老子所講的道與華人本土社會科學連結起來,認為這個「道」是宇宙本體的存在,人因為有自性本體的存在,可以用語言建構出世界的存在,從而確認出宇宙本體的存在。老子雖然沒有講出「心體」的概念,但老子所講的道背後其實是有一個「心體」的存在,所以認識老子的思想可以感受到老子是透過自己體證後,再經過語言的建構所形塑出的論證,最後形成了老子思​​想。

 202122b04.png

圖 | 來源於網絡

老子是春秋時期周朝的守藏室吏,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因為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收集了天下所有的書和文章,如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在其中如飢似渴地博覽群書,對各種禮儀典章和知識都很熟悉。因為閱讀了很多書,相應吸納了相當多的知識,使得老子深切體會到不能把知識轉換為智能,有再多的知識也無用,所以老子反對知識,常常正話反說,教一個人從正反兩種角度進行思辨問題。因此,在《老子》一書中會常常看到老子用邏輯相反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譬如: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德若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若渝、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守柔曰強、無為而無以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反映出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中反而容易獲得實相。

老子思想觀念中最容易被誤解的是「無為而無以為」,「世俗的老子」會覺得就是什麼事情都不做,順其自然,順應客觀規律發展就可以「無為而治」,但「真實的老子」絕對不是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老子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老子講的「無為」是指不希望張揚的做事,但不會否定篤實做事,「無為而無以為」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原文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陳教授指出老子是從「道」的脈絡裡去看「德」,認為最高的德性不是刻意為之,使得德性保存,在無目的狀態下呈現。道義是一種平衡機制,老子不推崇禮、仁德,因為道家認為體制促成虛位,體制越複雜,虛位越盛行,禮儀越興盛,道德越低落。老子的對立面是法家,不是儒家,禮法並行,禮的下一層是法,體制推崇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被制約。

與「無為而無以為」對應的是「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四十八章裡記載:「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一般人會認為學習的知識越多,我們不能把知識轉變為智能,把智能轉變為知識,腦袋變得僵硬,以至於產生身心問題,不能有所行動。但陳教授認為老子的意思在講一個人對應知識的學習越來也多,對智慧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以至於發現自己無可作為,什麼都可以完成,但你還是在持續探索學習知識,導致你對智能的領悟會逐漸減少,其實你已經具備相當的智慧,你以為你什麼都不能做,其實是你沒有什麼不能做。

202122b05.png 

圖 | 來源於網絡

老子思想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觀念是「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說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中的「地」代表的是環境,「人法地」就是人順應環境的法則,天代表的是宇宙,「地法天」就是人的觀點想要順應天(宇宙)的法則,「自然」不是自然界或者自然規律的意思,而是在說道創造天地萬物,不是出於神的意志,也不是處於人的意志,而是道本來就是如此。

老子的思想發展到西漢時期,因為秦末大興土木,消耗民力,暴政不斷導致了秦的滅亡,黃老道家以道家思想為主發展黃帝、老子的道家思想,並兼採陰陽、法、儒、 墨等諸家觀點,形成黃老思想。黃老學派的思想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為了達到「有為」的目的,所以用「無為」的態度治國,減輕賦稅,讓百姓可以休養生息,恢復生產,不過多干擾民眾的生活。同時黃老道家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思想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用法律來約束君權,在一定程度上對專制政治進行了反思和批判。與黃老思想不同的是,老子反對儒家的禮儀形成的形式主義,因為禮儀興盛帶來的結果反而是道德的低落,但主導禮儀制定的是法家,所以老子真正反對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東漢末年,張陵(34—156)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在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此,道家被宗教化,產生道教,老子從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蛻變為道教的教主,接受宮廷和民間的朝拜,此時的老子已經是超越人作為神的存在,在民間,人們把老子當做長生不老的象徵,《老子》一書中提到的「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與神仙方術聯繫起來,在吳承恩(約1500—1583,一說約1506—1580)的小說《西遊記》中,老子化身為太上老君,整日修煉丹藥,練就長生不老之術。

前面講到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由道展開的宇宙論,宋代道士賈善翔(1086—?)在《猶龍傳•卷二》中有記載:「老君乃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立乎不疾之途,遊乎消遙之墟,禦空洞以升降,乘陰陽以陶埏,分佈清濁,闔闢乾坤,懸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運行,四時得之以代謝,五行得之以相生。」顯然其中對神化的老子形象融合了《老子》一書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把老子變成了老子思​​想里大道的化身,老子變成天地之母,宇宙四時的變化都是老子在運作,老子成為人格化的神。

三國著名高深道士葛玄(164—244)在《老子序》中記載:「老子體自然而然,生乎太元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故無極也。與大道而倫化,為天地而立根……開闢以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週時,复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老子之號,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謂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劫,甚窈窈冥冥,邈久遠矣。」學者王青在其〈道教成立初期老子神話的演變與發展〉一文中指出,葛玄用老子身體之變化,來說明宇宙和人類歷史的一切變化,形成了具有明顯宗教特點的道教宇宙論和歷史觀,這也是道家和道教在哲學觀點上一個極大的不同之處。由此,有關老子化身的神話不僅是老子本人的神話,也是道教歷史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從老子的個人經歷上,反映出宇宙、自然的進化過程和人類的文化創造過程。從此,老子的天地元氣之說和老子化生之說,漸成道教的核心學說之一。圖片

202122b06.png 

圖 | 來源於網絡

賈善翔在《猶龍傳•卷一》〈起無始〉篇中記載:「夫道自然之妙本也,於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無也。從此一而生上三炁,三合成德,共生無上也。自無上而生中三炁,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自老君化成後三炁,三炁又化生真妙玉女。自玉女禀三炁,混沌凝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流入玄妙口中,吞之有身,凡八十一年,乃從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老子即老君也,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夫大道微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學者王青指出道教的宇宙觀繼承了道家的創世學說,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但道(這裡指的是道教中的「道」)本身又經歷瞭如下幾個發展階段:道——真一——無上——真老——太上——老君——真妙玉女——老子。由此可見老子不同時期的不同化身都沒有離開其宇宙論,在歷史發展中又呈現出不同的描述。

綜上所述,被我們所誤解的老子是因為歷史時代變化,老子思想產生的變化,使得我們混淆了原初的老子思想和黃老時期的老子及後來道教人格化神的老子,如果能夠進入具體的時代背景去認識不同時期的老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和老子思想對不同時代的影響。

202122b07.png

圖 | 來源於網絡 

編輯:王晉|審核:劉倩

 

參考文獻: 

  • [1]吳怡(2017)。《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
  • [2]韋政通(2009)。《中國思想史·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3]王青(2001)〈道教成立初期老子神話的演變與發展〉。宗教哲學,7(2),87-96。

 相關閱讀 

 

作者簡介 | 王學安

202122b01.png

原名王盼盼,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心學復興公眾號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連續三期修課學員。

202119m01.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