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步正

人生海海之三:香港的家 樓梯底下一床位

 

2022/6/29

樓梯底下一床位

媽媽領著我坐當晚的大船:澳門去香港。從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到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的香港,晚上出發,隔天早上到香港。

船到香港西環,經過一條長寬的木板,踏上碼頭水上的梯級,是一列長長的梯級。沿著梯級,站了好幾個便衣大漢,算是香港的海關人員。

其中一個便衣漢問媽媽:「做也野架?」我媽沒有回答,搖了一下我的手,向我說:「叫叔叔。」

依著媽的話,我昂頭叫:「叔叔。」是廣東話,不是外鄉人,那個人擺擺手,意思是:走吧。

同樣,沒有證件,沒有身份證,沒有䕶照。香港西環是熱鬧繁忙的地方。從中國經過一個殖民地-澳門,到了另外一個殖民地-香港。

香港的家,不是家,是床位。

九龍深水埗的舊樓,樓梯是長長的一條斜直線,地下到二樓到三樓,長又鈄。長斜樓梯下,出現一個沒有用的三角位,這就是樓梯底的床位。舊樓有廚房,但沒有洗手間。沖涼就在廚房,大小便就到街上公厠。

二樓共四個房,四個床位,再加樓梯底一個床位,共九夥人。

我和媽住樓梯底的床位,一張床,半張台。除了睡覺,這地方就只能是睡覺的地方。

媽媽打工。據媽說,車衣,吹玻璃,乜都做。和昔日鄉下,有二個傭工的主婦生活,當然是天和地之別。

202226c01.png

母親傅麗琼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媽媽為我找了一家小學,只有二層樓的小學。三個老師,一個雜工。我的工作是,下課了幫忙把椅子搬上檯面,然後清掃地面。大部分工作都是雜工做的,我的工作量很輕。換來的是我可以免費上學,午餐和老師共用。老師們待我都很好,如子侄。老師們也是逃難到香港的艱難人。

學校教唱「高山青」。毎早,「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都是那時候學的。這學校大概是拿國民黨資助補貼的學校,否則,光依靠學費收入很難生存。那時候,香港沒有公立免費學校,所以很多這類只有兩三層樓的小學,甚至在天臺的露天小學。

臺灣是1945年開始六年義務教育,1967年九年義務教育。香港是1971年才開始政府資助的六年小學免費,1978年三年初中免費,2007年十二年教育免費。中國大陸在1986年改革開放,經年之後,開始九年義務教育。我的小學因此都在這類二三層樓面積的小學入讀。香港當時也有很多教會資辦的學校,大多數收費,窮人家的子弟入學,因此很多就在居處附近找一家蚊型二三層樓的小學,將就著上課。

202226c02.png

天台學校

三等車票 三等船票 都一角錢

媽媽的收入不高。因此,每月初,四哥和五哥發了薪金,母親會領著我走二個小時的路,到九龍深水埗碼頭,讓我獨自一人坐船到香港上環。一個人出發,就可以節省一毫子的船費。到香港首站,行一小時左右的路見四哥,取一些當月的用費。我再坐電車,從上環去灣仔,坐樓下,一角錢。見五哥,取了當月費用。再坐電車回上環,坐樓下三等也是一角錢,上環乘船回九龍深水埗還是一角錢。前後全部旅程共花費四角,大半天的時間,沒有水和乾糧。回到九龍深水埗和媽會合,有水有麵包,一起走路回長沙灣樓梯底的家。

202226c03.png

香港渡海輪碼頭,1950

202226c04.png

香港電車 樓下一角 不論遠近

中山小欖的祖屋,分三個座落,二個前門。三個座落,由露天的走廊聯接。每座落是大致一樣的,門房、天井、正堂,二邊共三房,加一個廚房。父親、四叔、堂大伯父,各居一院。中空左右兩邊是是菓樹園和瓜園,種滿絲瓜、水瓜之類藤類瓜果。共有二個水井,三夥人共用。

思之昔日少奶奶生活,媽媽從無怨言。彷若這種巨變,在那個時代,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你必須要默然坦然承受現實的苦難,然後,深信將來日子會好過得多。

202226c05.png

1950香港物價

一層樓 九個家庭 共十九個人

我和媽在香港住的一層樓,九夥人。我和媽在樓梯底三角型的床位,一夥二個人。另三個獨立房是薄木板做間隔,只比一個人略高的間隔,因為要通風。一個房有夫婦二人,白天出去工作;一個房是個少婦,帶著個七歲的小男孩,是我的玩伴,有個男人每星期來一兩次,不過夜;另一個房是街邊小販,帶一個小孩,白天出去,很晚才回。另廚房後,原本的工人房,一對夫婦、二個小孩。男人白天出去工作,晚上才回。另四個床位,二個上格床,二對年輕夫婦;下格各一個中年人。白天各自出去工作,整層樓就剩下二個婦人,二個小孩。共十九個人、九個家庭。人員多而雜,但都能互讓互諒。其實白天二作也很累,回到自己的地盤,都各自在自己的小天地得些喘息的機會。彼此點頭招呼,不問來處,不問去處。從天翻地覆的錦繡大地來到這裡,不問階級成份,不用鬥爭地富反壞右,都平安活著,夠感謝,夠幸運的了。

李我先生

眾人最喜歡而共同的愛好,是李我先生主持的講古仔時間。李我一個人用不同的聲音,分演不同的人物。只有少婦的房間有這樣子一個電臺,每到李我播放的時段,少婦會故意放大聲音,讓全層樓所有人都可以共用。每到傷心處,現場聽者往往眼泛淚光。五○年代,沒有電視,沒有手機,能夠有一個電臺,是一個小人物給小三少婦最能傲人的禮物了。床位的兩對年輕夫婦各一個床位,各一張布幕。布幕之後就是他們的天地,深夜偶來魚水之歡,聲音共聽,擾人清夢,眾人習以為常,彼此將就著共用人生樂趣。 

 

作者為本站總編輯。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