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人為什麼要讀書? ☆作者:邵明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9/21

文| 邵明(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 

如果我們有了解中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新王朝的誕生,總是避免不了要先通過休養生息來恢復社會生產,接著文化就開始復興。人如果沒有歷史的眼光,往往身處戰亂即認為人間就是地獄,身處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即認為人生就是物質享受。很多人倒在和平到來的前夜,就如同很多人倒在經濟泡沫破碎的剎那。事情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之前,總要經歷黎明前的黑暗。天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猶如一瓢冷水,讓人類可以有反省自身的機會。當我們習慣的生活模式被這次新冠疫情撼動之後,我們從那被鬆動的生活裂縫中,是否能一窺內在真實的聲音?如果您覺得只是依靠感官刺激無法填補內在的空洞和孤寂,無法解決埋在心底的生命困惑時,您是否想要知道做人真正的滋味?

認識陳復教授後,筆者才開始對讀書產生興趣。但這樣講其實不大精確,小時候明明自己是很愛讀書的,尤其對歷史、科普、科幻、自然、探險類的書籍感興趣。當時學校每週都開有一節「閱讀課」,這節課老師不會去講課,只是把大家領到閱讀室去讀書。大家可以帶自己感興趣的書,也可選擇學校裡的藏書去讀。這節課通常是學生們除自由活動課以外,最受歡迎的課了。但當時讀書沒有什麼嚴謹做研究的意識,只是喜歡沉浸在可以給自己帶來無邊想像的世界中。可惜這種非常具有自由探索性質的課程,一周只有一兩節,而且在臨近考試的時候經常會被佔用。這種考試領導教學的氛圍,就會導致任何事情都沒有考試過關重要。學生做為一個人,本來很自然的探索欲、求知欲,慢慢就會被封存在心底,不斷逼迫自己來迎合家庭、社會的要求。 

202040o01.png

本文作者圖丨來源於知行書院提供

所以家長們不必問孩子們為什麼不喜歡學習,想想自己有沒有在學習就可以了。如果自己都不喜歡學習,卻要求孩子喜歡學習,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將人生不得志的失落心理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人生。這個不得志不見得是指沒有他人眼裡的社會成就,而是因為對生活的麻木無感,產生某種無法言說的苦悶,卻只能藉由向外發洩來得到暫時的緩解。而最容易成為發洩對象的,往往就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因此,當還沒有失去天性的孩子,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提出對這個世界的疑惑和看法的時候,已被社會成功消磨掉精神的家長,早已忘記自己也曾提出類似的疑惑和看法,而把這些疑惑和看法簡單粗暴歸類為小孩子的胡思亂想,繼續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複製在下一代的身上。「因果業報」恐怕不需要特別在宗教的範疇裡去談,這不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

筆者的成長經歷與大部分的八零、九零後沒有什麼不同,甚至,筆者曾經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這是周圍的老師、同學、家人的一致評價,甚至是鼓勵的方向。但,這種聽話並沒有給筆者帶來任何好處,因為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裡,「聽話」往往就意味著任人宰割。成年人需要省思的是:如果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把他們保護在一個天真的世界裡,這樣的孩子未來該怎樣適應社會那現實,甚至殘酷的一面?他難道不會有被欺騙的感覺嗎?當一個人心中的美好被粉碎後,他面前只有兩條路可走:活在幻想世界裡,或離開這個世界。當家長在抱怨孩子每天只知打網游的時候,是否知道,那可能是孩子心裡僅剩的美麗或價值感所在?網游那種打怪通關的設計,難道不就是我們現實的學校、社會,不斷通過考核來升級的翻版嗎?網游中那眩人耳目的畫面,不就是我們小時候父母講給我們聽的美麗故事嗎?所以,幾個零花錢就可以換來的感覺,何苦要通過現實的拼搏來換取呢?

當家長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講那些面對現實的人生大道理時,難道孩子真的聽不懂嗎?孩子不正是因為無法在那些活得很現實的成年人身上,看到生命的光芒,所以才沒動力按照成年人所說的去做嗎?我們為什麼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們塑造一個個美麗的夢,然後等他們長大的時候,再親手一個個的撕碎,接著還要問孩子究竟是怎麼了,這難道不是在「賊喊捉賊」嗎?可是,如果心理問題的根源在社會出了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在文化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通過認識我們的文化,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202040o02.png

《心學風雲記:王陽明帶你打土匪》 圖丨來源於陳復教授臉書

筆者認識陳復教授感覺非常幸運的地方,就在於他用他的筆,將華人實踐夢想的歷史鋪陳開來,告訴我們這些已經不會做夢的現代人,究竟該怎樣整合理想與現實,活出他由衷喜歡的樣子。陳復教授從心學的視角來認識歷史與文化,並結合現實生活的敘述方式,可以讓我們直入傳統的精髓,了解華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可幫忙我們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認識自己的潛能,跳出資本主義無限膨脹自我的價值觀,另闢新徑活出「天命」,不再掙扎於身心的撕裂感,帶著無明了卻此生。陳復教授有志於民間講學,將學術應用於社會實踐,他的作品也展現出這樣的特徵,往往一篇文章中,既有現實生活中諸如親子關係、學業、事業、婚姻情感等一般人所關注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又能結合古今中外各大思想家闡發的核心觀念來談,幫助現代人很快把握住經典的要義,並實用於人生。

例如《心學風雲記:王陽明帶你打土匪》這本書,從生命史的角度來講王陽明的奮鬥歷程,就比較容易看到他的思想與人生之間的關聯,認識到他是在怎樣的一種情境下,迸發出的這些思想。這更有助於我們去思考王陽明的人生,對我們究竟有何借鑒意義。或者,儘管王陽明的有些生命經驗是我們沒有的,但至少我們因此有幸知道,一個酣暢淋漓去追求夢想的人,究竟可以活出怎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居然不是假的,不是小說演繹出的情節,這對於擴大我們的生命視野有所裨益。通過讀書,看到一個偉人生命中的平凡,我們才能相信他的思想跟自己有關,接著當我們看到這個人平凡中的偉大,我們才願意相信他的偉大是真實的。中國思想是非常具有濃郁生命感的學問,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先體會到這位中國思想家的生命重量,才能明白他話語的分量。

 202040o03.png

《陽明心學智慧記:王子精靈法則》 圖丨來源於陳復教授臉書

《陽明心學智慧記:王子精靈法則》是一本很厚的書,正如我們的人生,需要不斷的去「咀嚼」出滋味,累積出生命的厚度。這其實是一部陽明思想的註釋,可是它不是那種方便人去理解古文的工具書,而是在把握陽明思想要義的基礎上,借題發揮,直指我們當前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然而這不是單純從批判的角度來進行抨擊,重點是從建構的角度來告訴我們解套的方法。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再回過頭來去讀陽明學的各種經典,甚至其它各種傳統經典,都會別有一番新鮮活潑的理解。筆者自己讀這本書的經驗在於,不要因為裡面有些話語很質樸,就輕忽,也不要因為裡面有些艱澀的概念,就氣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能把這本書當作「工夫書」去反复閱讀,自然能體會其中的奧秘。

陳教授會在《大道的眼淚:心學工夫論》這本書裡具體展示了教授教給學生怎麼做心學工夫。可是你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一本談觀念和技法的書,更彌足珍貴的在於,這是陳教授及其學生的書信往來所凝聚而成,這種「雙子教育」(夫子與弟子為共同行道而結成的教育關係),在我們這個傳統已經沉寂達一百多年的時代裡,已很罕見。有句話說:「經師易覓,人師難尋。」僅負責傳授知識的老師隨處可見,但能真正傳授根本性智慧(道)的老師,卻曠世難遇。還記得當年筆者讀這本書時問陳教授該從何入手,陳教授的回答總是出乎筆者的意料之外,他說要留意文字裡的情感。或許那時筆者還是一狂妄青年,每天都在幻想如何得道成仙,陳教授希望能將筆者拉回人間才如此說。也就是說,境界確實存在,卻並不是僅憑著自以為是的想法就能輕易獲得。或者,境界本就存在於不想獲得境界的坦然之中。而坦然亦不是假裝自己什麼都不在乎就可輕言坦然。工夫就在這層層破幻的過程中完成。

 202040o04.png

《大道的眼淚:心學工夫論》 圖丨來源於陳復教授臉書

在西方文化大舉進入中華已經一百多年的時空裡,我們自然不能迴避中西會通的議題。《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就在談這個議題。老實說,這本書不如上面三本讀起來那麼能有「契入骨髓」的情感觸動。但,如果我們能不只留戀於情感上的感受,還要正視當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高度知識化的社會,大家不會輕易接受「子曰孟雲」,有其更深層的集體心結:中國學問固然有著直指人心的智慧,但在客觀知識的建構上,相對於西方學問來說就薄弱很多。而現代教育所傳授的知識,恰恰都是這種西式的客觀知識。這本身就在潛移默化的改造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即便對中國學問有感,卻不大容易相信自己的感覺,總要聽一番條理分明、邏輯嚴密,有清晰理論脈絡的觀念,才有安全感。這就涉及到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議題,可是現代化並不等於西化。

儘管早在清朝末年,有識之士就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變法宗旨,卻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傳統文化的衰落期,中國人一方面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精髓,而出於救國的迫切心態,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膚淺,不加辨別全盤西化的結果,使得中國文化最後變成「中學不保,西學為濫」。直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才意識到,姓社還是姓資,那隻是西方人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要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政治、經濟模式。而我們今天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已經擺脫經濟、政治被西方殖民的基礎上,進一步擺脫文化殖民,徹底看清中國文化聖聖相傳的真骨血,在於「心體」的闡發。因此,如何讓「做工夫涵養心體」這件事獲得學術界的承認,就成為當今學術界最前沿的議題。本書承載陳復、黃光國、夏允中、張蘭石等多位思源學派學者的論文,他們彼此即是知交,又是「對手」,感情融洽,卻在學術議題上毫不含糊,呈現出傳統華人學者深厚的素養。如果您凡事喜歡刨根問底,並對時代的走向有著關注,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給您帶來觸動。

 202040o05.png

《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 圖丨來源於陳復教授臉書

有句話叫作「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當然,現代人都很注重保養身體,熱衷於追逐各種營養、健身的訊息,卻從不在意自己嘴巴里在講什麼。殊不知,語言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徵之一,人每天都在接收來自於這個世界的訊息,有些是意識層面的接收,有些是潛意識層面的接收。對這些訊息如果不加分辨,或分辨不清,就會心生煩惱。心理諮詢固然是一種解決煩惱的方式,但如果能養成讀書的習慣(當然,要讀好書),自然就會積累出足夠深的底蘊來保護自己不受有毒訊息的侵害。不會別人說東就向東,別人說西就向西,最後心中茫然一片無所適從,靠著縱情聲色打發度日,卻時不時的有股無明業火襲上心頭。以上四本書雖不能囊括全部人類的智慧,但卻足以成為一個好的起點和風向標,幫您在知識探索的旅程中「保駕護航」。「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祝福您在閱讀中獲得由衷的喜悅和成長的智慧。 

編輯|朱浩 

 

 相關閱讀 

 

202040k01.png

作者 | 邵明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兼執行秘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複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