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筆記

天壇筆記

“通心”與“生活禪”(講座實錄) ☆來源:心理學家許金聲

♦ 本文轉載自 心理學家許金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4/23

——紀念淨慧老和尚圓寂八週年

全人心理學提倡一種大健康觀念。什麼叫“大健康”?大健康簡單的意思就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最後還有靈性方面的健康。這三種健康缺一不可。只有三種健康都具有,而且整合的很好的人,才能達到一種最好的狀態,有一種最自由的狀態,也就是最有幸福感、豐富感、意義感的人。

一、關注“靈性健康”,使我關注佛教

後面要講的這個“生活禪”,可能對佛教感興趣的多少會知道一點。因為它是淨慧老和尚提出來的。今天這個題目叫“通心與生活禪——紀念淨慧老和尚圓寂八週年”。

先要講一下緣起。這個題目是怎麼提出來的?首先講一下我自己跟佛教的關係。我進廟宇時間很早,小孩兒的時候就去過廟,但在那個時候沒什麼感覺,甚至有點恐懼感,一進去就是四大金剛,樣子凶神惡煞的那個看門人。然後那些菩薩像、佛像,很高,很大,也給人一種震懾的感覺。但感覺與自己沒有什麼連接。真正感興趣,是從1984年進了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以後,但在這之前,我對佛教已經有一些新的了解了,逐漸開始有一點興趣了,看到一些這方面的資料,也知道佛教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破執著”。因為這種思想在心理學裡邊也談到了,我最早是翻譯和介紹馬斯洛的心理學,研究心理健康問題起家的。但是到了1984年,我才算真正的對佛教感興趣。因為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那個時候我在社會學所,社會學所隔壁就是哲學所,哲學所有兩個研究佛教的研究人員,我從他們那兒得到了更多的關於佛教的知識。我還曾經聽過一次當代的這個佛學大師,也是儒學大師梁漱溟的講座。我親自見過他的最後一次演講,他在一個大型培訓班上即興演講了大概二十分鐘。我對佛教有深入的接觸,是從我開始把對社會心理學、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的重點從理論轉向應用之後,也就轉向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在社會上舉辦工作坊之後。我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產生了關於“通心”的思想,那個時候在方法和技術上覺得自己還不夠。我在1985年就開始做心理諮詢,那個時候的方法都比較簡單,主要是運用馬斯洛心理學還有我自己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論,同時配合使用卡特爾的人格16因素量表。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程,通過舉辦大量的心理學沙龍演練,到了2003年,我感覺自己的方法成熟了,就開始面對社會舉辦工作坊。那個時候叫“全人心理學·心靈成長工作坊”。我一開始舉辦工作坊,就是以幫助人成長為直接目的。我在工作坊上會做大量個案,以個案帶動一種團體的動力,營造成長的氛圍。我的工作坊不像其他,就只做點練習,講點理論,很少處理、解決實際的心理問題。我在工作坊現場做大量的個案,處理大量的問題,我發現非常順利,因為我在這個之前我已經經過了很 多實踐。我以前也談到過,研究這個“通心”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我曾經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舉辦過144次心理學沙龍,演練各種各樣的技術。還不算這之前,我還做了很多個體諮詢。我也辦過電話心理熱線,上過電台。當時在北京市人民廣播電台,有節目叫“人生熱線”,1988年曾經一連搞了十天心理健康的專場,叫心理健康熱線,我們在電台上講心理健康的知識,回答大家各種各樣的問題。

2003年開始舉辦工作坊以後,我發現要把人往更好的方向引,做個案要做得更徹底,如果不借鑒宗教的一些理念和精髓是不夠的,是不穩固的。人還是需要一定的信仰的。信仰這個詞不太好下定義,我有自己的理解,我大體就是把信仰跟靈性健康的意識連接在一起的。我把 “靈性健康”理解為人的終極關懷行為的一種心理健康狀態。什麼叫終極關懷?終極關懷就是要關心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你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簡單說,就是要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什麼地方去?”“我這輩子能夠活到什麼樣的程度?”等。如果再深一點,“人類在宇宙中到底是什麼位置?”靈性健康就是要關心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傳統心理學裡是不回答的,只有到宗教中去找一些資料,尋求解答。2000年的時候正好有個機會,我有幸作為代表去參加了一個佛教教育會議,是在蘇州的西園寺召開的。我也因此就跟蘇州西園寺結了一個緣。之後,我就開始在那兒舉辦心理學沙龍、講座,還有短期的工作坊。我提出一個思想就是“以佛學為本,心理學為用”。對於我這句話,佛教人士一般還是樂意接受的。當時也有一些人並不接受,他們認為,你心理學算老幾啊?佛學高於一切,什麼都包括了。佛學也有佛教的心理學,尤其是唯識論講的心理學博大精深。但我抓住了一點,信眾以及你們有煩惱你怎麼處理、解決?能夠有更有效的方法嗎?後來用事實來證明,我給他們處理問題,他們感到了舒服,至少有幫助。最後有法師的興趣到了這種程度,我在社會上辦工作坊,比如有一次在杭州,一下就來了三個法師。他們自己買票、住旅館,還要交學費給我。我說你們出家人沒有收入就別交了。後來又幾次去西園寺,通過學習佛學修煉自己,同時與大家交流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研究的後人本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我當時還給方丈寫了一份報告、提建議,說要接引大眾的話,最好是多搞一點活動,例如心理諮詢熱線,多利用一點心理學方法、技術,他們也感到這方面需要。其實現在所有的宗教都有一種危機感,就是覺得接引大眾的方法太少,宗教也需要與時俱進,原來那一套是不夠用的。後來他們就搞起了一個“觀音熱線”。主持觀音熱線就最早參加我的沙龍和工作坊的法師和居士。我那個時候大量接觸佛教人士,包括那次會議,見到了傳印等高僧。我跟他們交談也有一些啟發,至少他們都很謙卑、很大度。但是我與他們的交流都缺乏深度,意猶未盡。的法師和居士。我那個時候大量接觸佛教人士,包括那次會議,見到了傳印等高僧。我跟他們交談也有一些啟發,至少他們都很謙卑、很大度。但是我與他們的交流都缺乏深度,意猶未盡。的法師和居士。我那個時候大量接觸佛教人士,包括那次會議,見到了傳印等高僧。我跟他們交談也有一些啟發,至少他們都很謙卑、很大度。但是我與他們的交流都缺乏深度,意猶未盡。

二、認識淨慧老和尚

2004年有人(以前參加過我的心理學沙龍的居士)給我介紹,認識了淨慧老和尚。他那個時候是中國佛教協會駐會的副會長。住在北京法源寺。約好時間後,我去找他,簡單寒暄幾句,劈頭蓋臉就是一個問題:“活在當下與平常心,這兩者有什麼聯繫和區別?”我沒想到他回答問題是那麼認真,至少一口氣回答了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挺長的,我都錄音了,後來整理出來發在佛教的網站刊物裡面了。——當時他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是一下子就陶醉在一種氣氛之中,我就欣賞他的那種連貫的思維,娓娓道來,而且緊扣主題的狀態。一個佛教的高僧這麼認真回答,而且回答的句句都在點子上,我當時並沒有消化,但我得到一種美學的享受。現在回憶,他大體就是說兩者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但是“平常心”比“活在當下”更加難以做到。平常心是更難的,活在當下要容易一點。如果你長期地活在當下,你才可以擁有一顆平常心。反過來說,你如果已經有了平常心了,那麼你就很容易事事活在當下。這個還不使我特別感到意外,因為早就知道他是高僧嘛,回答問題肯定是不一般,他不會敷衍過去。關鍵是他回答問題完了後還笑瞇瞇地回頭很謙卑地說:“許教授,我剛才說的這些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研究的心理學?”當時我就在心中一下子有一種震動,簡直是虛懷若谷,這麼謙卑,上善若水啊。他一問就使我服氣了。那次交談我們談得非常愉快,有一張照片,你們看我發在公眾號的,最後合影的時候,都笑得非常開懷。

202120d01.png

他也問了一些心理學的問題,我也給他講了講一些心理學的發展,包括後人本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他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最後告別的時候,他就邀請我到柏林寺,那個時候柏林寺已經恢復,每年舉辦一次生活禪夏令營。夏令營是這個淨慧老和尚的一大貢獻,普及佛教。我就去參加了。通過進一步的接觸,那個時候我已經產生通心的理念,我就仔細觀察老和尚的一言一行。我提出通心的概念、理論和方法,我就發現他是一個不使用通心這個詞的一個“通心者”。這從三個方面可以感受到,一個是我親自和他的交流。我跟他交流時候,我就發現他能夠站在你的位置上替你著想,來幫助你說話,說出你心裡的話。比如說,我當時由於他的原因,我對佛教的興趣倍增。佛教如果是像老和尚這樣做,真正講成長,那做和尚就相當於一種以心靈成長,活出大自在為目的的“職業”。當時我甚至有了出家的念頭。我當時想的是如果出家的話,我來推廣我的“通心”不是更好嗎?我自己擁有一個道場,我就宣傳我的“通心法門”。我的念頭也跟老和尚說了,我說我都有點動心了啊。老和尚一听就極力鼓勵和推動。每次見面,總都要摸下我的頭,說:“許教授,你什麼時候把頭髮剃了吧?”我就跟他說:“我現在還沒有想好,首先,你們四點鐘就要起來念經,我受不了。我起不來,我這人早上至少得七八點鐘,我不習慣那種太按部就班的一些規矩。”他說,你如果出家,你可以特殊一點,可以不上早殿。然後他還說了很多一般人不會說的話,他就說像你們這種在事業單位、機關單位工作的人,一般退休過後你們地位會迅速下降,會有失落感(我當時50多歲),但是你如果出家,你越老你就越有地位,也越有身份。——這話聽起來好像是有點俗氣,實際上我們誰能夠完全免俗?他這是大白話、大實話,接地氣,在接引我。你能感覺到他在替你著想。另外我一談到心理學,他總是很有耐心的聽。我是不是較早在道場裡面講心理學的我不知道,但是他邀請我去講心理學,這讓我體會到了他的開放性。一次我在四祖寺做講座,開始前他拿著我送他的《活出最佳狀態》向大家介紹,許教授是很有名的,影響了很多人,你們看這本書的“後記” ,有不少人寫信感謝他。這個是我對個人之間交流的感受。然後,我在觀察他在一個團體、在一個組織內部,他又是怎麼樣通心的呢?我親自看過他怎麼樣開《禪》雜誌編輯部的會議。他一共面對十來個人,開會時,他會面面俱到,井井有條,每一個人都不漏過,他都會點到每個人當前哪點做的好,還有哪些欠缺。最後他面臨大場面,面對上千人的法會。只要他一出來講話,整個會場就有一種強大的氣場,他很會控場,跟大家通心,抓住大家。他還對我談他的經驗。他說面對大眾講話,首先要感恩,對每一個來參加的人感恩,你要講他們關心的問題。這些不就是通心嗎?

三、與淨慧老和尚的最後一面

但我通過深入接觸,我發現自己對現有的佛教還是有失望的地方,就感覺到他們方法不太多。學理論我自己也可以學。而且儘管淨慧老和尚對心理學是開放的、接受的,但下面的一些弟子,包括法師、居士,他們對心理學不以為然。而且在一個宗教環境裡,加入一個組織,是會有不少限制的,包括思想上的限制,即使在禪宗的環境裡,你是沒法談自己對基督教、道教這些興趣的。因為我這個人心特別開放,我同時對基督教、道教等,我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和興趣。但今天不講基督教、道教,我準備一個一個講。在我來說,這個“阿彌陀佛”、“上帝保佑”、“道法自然”,這三句就是一起念,我都感覺到不衝突,不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我一邊跟他們接觸,跟佛教內部打交道,一方面我繼續在社會上辦工作坊。當然在佛教內部我也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我提出這個成長公式。禪宗提倡這個“看破、放下、自在”,我就把它用到了心理學上,經過改裝,發展成了“成長公式”。它的含義可以稱為“四步曲”。前面加了一個“覺察、面對不自在”。於是構成:“覺察面對不自在——打通——放下——自在”,這就是成長的規律。反過來說,你感到不自在,你肯定有東西沒有放下,你有東西沒有放下,肯定有些地方沒有打通,沒有打通首先就是你對自己不通的地方你沒有覺察,你不知道,用佛家的話說你是陷入無明之中,蒙昧​​之中。所以第一步首先你要覺察你的不舒服、不自在,不僅要覺察,你還要面對,面對的含義就是你要發願去解決。願意解決你才談得上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接著你要去看破,要找方法來打通。其實我跟佛教的關係,從佛教得到的收益,主要就是從佛教人士,尤其是說淨慧老和尚這樣的人,他們的人格對我的鼓舞,他們提供了健康人格的一種典範。我接觸過兩個稱得上高僧的,還有一個就是台灣的聖嚴法師,但是只見過一面,提出一些問題回答得非常好。後來就沒再見。那次時間很短,就不像淨慧老和尚接觸次數很多,說多其實也不多,就是七、八次,但是每一次都非常有深度,非常有質量。2007年我就決定主要精力放在社會上,可能很少去寺院了,我就去四祖寺最後一次跟他告別。一去就談,我 寫了一本書稿,就是《通心》。這本書已經投稿給出版社,給打回來了,還暫時還出不了。他當時臉馬上就流露出一種有點憤慨的神情,說現在的出版社就是這樣……。以前我已經給他提到過“通心”,這次我講得比較詳細,包括什麼叫“通心”,講了“通心”與佛教的關係,包括我對“拈花微笑”、“千手觀音”、“一切法皆為佛法”等的理解。講了我在社會上辦工作坊,幫助人解決問題的效果等,大概三十分鐘。他一直在非常認真安靜地聽,聽完之後他就說了一句話:你發現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你想去普及它,那你就去普及嘛。我聽得出來他這句話背後還是多少有點兒惋惜,還是想把我留下來,希望能夠跟佛教多接觸。——這段時間與老和尚度接觸,除了人格上的感染,特別遺憾就是沒有學太多的方法,他講的“打坐”這些我都知道,我也一直在打坐。我一直對“參話頭”感興趣,我很想听他講講,他也答應說以後找幾個人組成一個班統一來講,但結果一直沒講。後來我自己通過看虛雲的書,大概也知道參話頭是什麼意思了,而且有一次見面,有一位居士正在向他諮詢問題,我也不揣冒昧演練給他看了。我問這是不是就是參話頭?他點了點頭。一直沒講。後來我自己通過看虛雲的書,大概也知道參話頭是什麼意思了,而且有一次見面,有一位居士正在向他諮詢問題,我也不揣冒昧演練給他看了。我問這是不是就是參話頭?他點了點頭。一直沒講。後來我自己通過看虛雲的書,大概也知道參話頭是什麼意思了,而且有一次見面,有一位居士正在向他諮詢問題,我也不揣冒昧演練給他看了。我問這是不是就是參話頭?他點了點頭。

2008年,我那本《通心》找了幾家出版社,終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願意出版,就出版了,這就是我第一本關於通心的書。到了2010年,我又出版了第二本通心的書,就是《第三次革命——通心》。我就提出人類交往將經歷第三次革命,這就是通心,就是指通心的理念和方法的普及,它將改變人類的生活。人類交往第一次革命就是印刷術的出現,使人類的思想能夠大量的、成規模的傳播,使人們的交往有一定的共同的基礎。再有就是現在正在還在繼續革命的就是互聯網。互聯網的出現掀起了人類交往的第二次革命,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了。正是在互聯網這個前提之下,人類自身的問題,人際關係本身的問題就呈現出來,叫人與人要通心,最後人類自己才能得到解放。互聯網它只是一個工具,用不好的話還會毀滅人類,任何工具都是這樣。最後還是要回到人自身,人際關係的革命上,這革命就是通心的革命。所以我說人類交往將經歷第三次革命:通心。其意思主要是說通心的理念以及方法得到普及的話,將改變人類的命運。每一個人學會通心,用通心,它本身就是一種革命。因為要通心,首先意味著要承認別人的存在,跟你打交道的人的存在,並且體會到他的心理。要做到這樣,就是一種自我的超越。當時出了書後,2011年只是寄了一本給那個四祖寺的方丈,就是明基法師。老和尚我還沒寄,我想的要親自送給他,沒想到了2013年,突然聽到他圓寂了,感到很遺憾。

四、生活禪與憶可亭

以上就是講到我跟佛家,生活禪以及淨慧老和尚的關係。淨慧老和尚他到底做了什麼貢獻呢?他最大的貢獻,我理解的話,但也不全面啊,我就講我印像比較深的,首先他是自這個太虛大師以來,把人間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里程碑的人物。什麼是人間佛教?一首詩歌就可以簡要說明: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太虛大師

202120d02.png

太虛大師

他這詩就把學佛的真正的含義點出來了,而且還非常具有現代意義。學佛,就是向佛陀學習,就是完成在你的人格,也給我們心理健康聯繫起來了,你心理健康了,達到完全的健全了,那實際上就成佛了。尤其是他這麼一句話,“人成即佛成“,這句話很關鍵。成佛,他不是講的是某一天突然你就涅槃了,一勞永逸地進了一個極樂世界,上了天堂。不是這個意思,你把人做好了,最完善了,你就成佛了。就是這麼簡單。這樣就把佛教從以前修煉的很多偏頗之中拉回到正道了。這個實際上也是原始佛教的意思,活出大自在。並且這個大自在,你在人間你就可以完成,所以稱為“人間佛教”。淨慧老和尚把這個精神又推進了一步,他的推進在什麼地方呢?首先就是他批判了佛教的一些弊病。他就說從明清以來,整個佛教界有“八重八輕”:“重來世、輕現世,重死人、輕活人,重鬼神、輕人生,重自了、輕利他,重他力、輕自力,重逃世、輕救世,重隱逸、輕參與,重經懺、輕覺悟。”這“八重八輕”,非常犀利擊中了明清以來中國佛教的主要弊病。“重來世、輕現世”,就是說好像學佛就是為了以後能夠上升到極樂世界,對現在的生活不注意。“重死人、輕活人”,關於佛教,一般人理解就是家裡死個人了啊,請幾個和尚來念經,來超度一下。直到現在很多寺院搞活動,都盡量搞這些活動。這個其實也有一定的作用,我親自體驗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的話,有一個名詞叫“哀傷輔導“,親人去世了,我們怎麼來彌補?去世了我們感到悲哀,感到不舒服。

但佛教目前這方面的活動有的是效果不怎麼樣的。我親自也參加這樣一個活動。比如說農曆7月15日有一個節日叫中元節,中元節是中國的鬼節,就是這一天要搞一些活動,中國文化認為這個人死了變成鬼嘛。我參加一次活動,那次活動我看到那個大殿裡面坐滿了人,一些法師就在講經,整個過程非常漫長,念咒語。當時我就想,這樣到底有什麼作用啊?後來我和助手搞了個調查,問了一些參加的人。裡面老人、老太太居多。我問了幾個稍微年輕一點,我問他們聽懂了沒有?聽了過後有什麼感覺?他們說不懂,也沒什麼感覺。當時我也想,如果是換做心理諮詢的話,做哀傷輔導,效果應該更加明顯。我現在做心理諮詢,就經常做這種事情,就是某個人去世了,自己一直放不下,一般是一次個案兩次個案就使當事人完全放下。包括那個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時候,死了很多人。我到災區去組織一個心理救援團,到災區去做了很多哀傷輔導,很見效。有的人做一次個案,本來他是被救援者,他現在參加救援隊了,去救別人去了,心理學的力量很大的。所謂“重他力、輕自力”,他力就是藉助於他人的力量嘛。佛教的這個淨土宗就是很重視他力的,但它不排除自力。要藉助於外在的也就是佛的力量嘛。禪宗更加重視你自己的開悟。重逃世、輕救世,好多人出家就是在逃避現實世界。實際上你出家的目的是自覺覺他,就是先救自己,然後再普渡眾生。“重隱逸、輕參與”,現在好多出家的還是這樣。想關起門來修煉,輕視人際關係,和更多的和居士打交道,搞社會活動。他對中國佛教這些批評總結的很好。他就提出了生活禪,他的“生活”兩個字用得非常好,非常接地氣。什麼叫生活?他說生活就是一個人生命的總和。就是說我們學佛、修煉離不開生活。好多人去寺院學佛,是為了逃避,變得很隔離。在工作坊上,我們遇到不少這樣的學員,他們也學習佛,學來學去他變得感情都麻木了。本來他跟他的子女,跟他的愛人關係很不好,他就用一些佛教的話來安慰自己,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認為自己變得寬容?其實問題並沒有解決。他自己舒服不舒服呢?肯定不舒服,他只是把它隔離、包裹了。生活禪的含義就是你要 跟生活要密切的結合。關於生活禪,淨慧老和尚用了很多淺顯的用語來表達,比如說他提出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他講”信仰必須要落實在修行上,修行必須落實在當下上。 “你不能說,我什麼什麼時候開始修行,什麼時候生活,你當下就要修行,當下就是生活。包括我現在講課對自己也是一種修行,你們聽課也是一種修行,隨時隨地都是修行。我越來越感覺“生活禪”和“通心”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比如說”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那麼你具體怎麼樣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呢?這裡還可以更具體化、操作化。“通心”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提出“通心的黃金三要件”講的就是具體的操作。善用其心,就是通心。所以,2019年我們曾經在老和尚留下的道場裡,包括二祖寺、開元寺,都舉行過通心工作坊,在現場就用通心的理論方法幫大家解決實際的煩惱問題。我為什麼要選老和尚圓寂八週年的時間來講”通心和生活禪“的關係呢?我是強烈的感覺到通心對於佛教,特別是生活禪這個流派的一個補充和用處。老和尚也談到了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談到了生活禪以後的建設問題。他講了兩個方面,人間佛教它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落實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僧團的自身建設,再一個就是法的建設。我覺得生活禪這個流派目前在僧團的建設上搞得比較好,但是法的建設上還有些欠缺。從僧團自身建設,他恢復了十多二十個道場,現在都是他的徒弟在主持。在法的建設上,沒有見到有什麼與時俱進的新的方法。這方面正是心理學可以施展特長的地方。老和尚自己曾經說,心理學是把人從不正常調整到正常,佛教是把人從正常調整到超常。——就按照這種說法,好多來寺院的人,都感覺自己心理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怎麼幫助大家呢?通心的理論和方法就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關於老和尚的貢獻,關於生活禪,在有關的佛教的刊物上,已經有很多很多文章。有一句古話說,一個人說話,最好“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人所易言,我寡言之”,就是人們都在說的事情,就用不著我來多嘴了。例如,人們已經講了很多的關於生活禪在理論上的意義。“人所難言,我易言之”,就是我來說,最好就是說人們 說的比較少的。關於老和尚的貢獻,我也說一個大家都忽略的問題。大家有沒有註意到我們今天這個講座做的這個背景?大家看到沒有?前面是老和尚,後面是一個亭子,這個亭子的名字叫“憶可亭”。這個亭子可能好多人不知道,實際上老和尚他一些時候談到這個問題,只是沒有得到重視。其實我覺得老和尚的貢獻除了“生活禪”的理念,除了他在恢復道場、培養人才方面做的很多工作。他最大的貢獻之一,還在於他修建了這個紀念亭。這個亭子為什麼叫“憶可亭”?他有個弟子叫明可,這個亭子是為他修建的。明可從小是一個孤兒,身世和老和尚非常接近,老和尚很不簡單的一個地方,首先是他的身世是非常悲慘的,他是一歲半的時候就被父母拋棄,送到寺院,由兩個尼姑用米湯養大的。剛好這個明可也是這樣,在他出生以後,他的父親就出走了,他的母親得了精神病,是他的奶奶用米湯把他餵大的。奶奶年紀也大了,帶這個明可很困難,十一歲的時候在廟裡面碰見老和尚,就提出把明可送到老和尚那去,老和尚就把他收留了。收留後帶到石家莊讓他上了一年的學。關於這一年,老和尚就講,明可的學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很聰明,成績很好,但就是有點調皮。學了一年,他就不想學了,老和尚就把他帶到玉泉寺,就給他剃度了。可惜就在十五歲的時候,這個明可就服毒自殺了,吃安眠藥自殺的。他一直在積攢安眠藥。老和尚對這個事情是感到很震動,很悲哀,他當時形容是五雷轟頂。當時我正在寺院,目睹了整個過程。有一天,我去找老和尚,我走到靠近他的那個方丈室的地方,就看到門口停著一輛車,老和尚就坐在那個車上,我就向他走過去,我對著那個車走過去,他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前面,好像沒看見我一樣,平時都要打招呼嘛,我感到非常異常。後來我就听說是一個小和尚死了。這一幕給我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怎麼老和尚一下子就失常了呢?就是當時人都發呆了。後來才知道,老和尚在得到這個消息過後,明可已經自殺了十天了。他們不敢告訴他,因為那個時候正在舉辦夏令營,夏令營快結束了才告訴他。他就連夜感到玉泉寺,就在明可原來的空房子裡坐了一夜。那個屍體已經火化了。明可是走到 山上去自殺的。特別感動人的就是老和尚一整夜不睡覺,就坐在明可的空床上,一個晚上寫了十五首詩。為什麼恰恰是十五首?我不知道老和尚是偶然這樣的嗎?還是有意這樣的?我傾向是剛好是一個巧合吧。從寫的內容來看,恰恰十五首詩就把他想表達意思全部表達出來了。詩裡面寫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匡徒領眾愧無能“。”念念思君不見君,陰陽兩界頓時分,生前未盡為師責,唯願重來答此恩。”從詩裡面可以看出來老和尚有非常沉重的內疚感。為這個問題我後來專門找了老和尚,等他從玉泉寺回到柏林寺以後,那個時候我住在柏林寺嘛。他在玉泉寺,就是明可當小沙彌的寺院,他在那個地方住了三天就回來了,一直睡他那個床。回來以後我就問起這個事。他就把寫的十五首詩的手稿給了我,還有明可留下的三封遺書等資料。他當時也不提醒我要還他。但我複印下來,就主動還給他了。這呈現出他的態度非常開放,也沒什麼隱瞞的。他給我的不是複印件,是原件。還有一份那個當地的派出所寫的那個死亡證明,就證明他不是他殺,是自殺。我仔細的研究了他的遺書,我就發現裡邊有很大的問題。明可在決定自殺之前,他是曾經幾次告訴過老和尚,說他不想活。老和尚並沒有幫助到他。後來我跟老和尚談起過這個,如果是換著我的話,我會給他做個案。幫助他認識到他為什麼要自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只要把它的原因追溯到了,他自殺的東西就會減輕或者消除,甚至完全變化變成熱愛生命。問題是明可他是一個非常開朗的,不像是有的人說的很抑鬱。他甚至還會安慰、幫助其他的出家人。我專門為這個事情,兩次到玉泉寺找認識他的人作了一些訪問。包括找了一個老居士,女的老居士,就是當年有六十多歲嘛,明可就經常找她撒嬌。把自己穿的那個袈裟,髒了就叫她洗。她說明可是非常活潑的一個小孩兒嘛。老和尚也說明可特別聰明,他記憶力特別好。如果不是說這個過目不忘,他至少是經文看三遍,他就能夠背誦,這個法器啊一學就會。是很聰明的人,而且走之前他是做了充分準備,而且心情非常好。這個怎麼呈現出來的?這是後面呢有些人親自見到他。準備自殺的那天他走出去的時候,首先看到一個農 民在田地裡面捉蟲子。他就告訴這個農民,你不要捉蟲子,你不要殺生,我給你二十塊錢,把身上的錢就掏出來給他。然後又繼續上山,看到一個老農民很費勁地往上拉車,他就幫他把車推上去。心情很好。這些情況就呈現出來,他是一個很不尋常的人。後來這個事情我一直放不下,我專門在第二年冬天去找了淨慧老和尚,專門談到明可的事情。因為一直有一個想像在我頭腦裡不斷的浮現,明可的奶奶會多麼難受。一個老太太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到了十一歲,送到你這兒來,現在屍體都沒有看到,就沒有了。我就問老和尚後來老太太是不是來了?他就說來了,但是他當時不在。說到這裡他一下子大哭起來,哭得非常傷心,然後就跑到他的小屋裡面去,關上門。呆在小屋裡面,很久都不出來。當時我有一點一楞,這也使我感到非常後悔的事情。後悔的不是我觸動了他,而且我沒有抓住機會。當時是很有可能做一些更好的交流的,我至少只是觸動了他的傷疤,卻無所作為。我看他老不出來,就在外面吼了一聲:“煩惱即菩提!”——過了一會,他就把門打開,出來了。出來時神情已經變了,變得完全正常了。他就開始領我到處參觀,參觀他在五葉堂的收藏品等,意義介紹。最後又帶我到房子外面,說,他準備在這個地方為明可建一個亭子,就叫“憶可亭”。當時還沒有這個亭子。這個亭子我是2019年,我再去玉泉寺見到的,老和尚在上面寫了一副對聯:“風送斷雲歸嶺去,月和流水過橋來。”他做的這個事情,我覺得應該是老和尚對佛教做的最大的貢獻之一。為什麼這麼說?佛教史上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先例,我孤陋寡聞,我也不知道。一個小廟,死一個什麼和尚啊,更談不上小和尚啦,是太常見的事,包括他們自殺。為這樣一個小沙彌,十五歲的小沙彌專門修一個紀念亭,我還沒聽說過。而且,他當時(2004年)就要把他寫的十五首詩公開發表,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發表,一直拖到2008年才公開發表。他不想掩蓋、迴避這個事件。我認為這個紀念亭非常具有像徵意義。它是老和尚和明可共同修建的一個紀念亭,它體現了一種偉大的懺悔精神。什麼叫懺悔精神?各大宗教都主張懺悔精神。首先是基督教,大家 都很了解,他就講人是罪人,人有原罪。說人具有“原罪”,問感覺這個“罪”中文的翻譯的不太好。按照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原文的含義本來是指箭偏離了靶心,沒有射準,偏離了目的地,就是你偏離了道。我認為翻譯成“原過”更加貼切。有可能是當時翻譯的時候,為了更加醒目,更加震動人心,翻譯成“原罪”。這個實際上是沒有法律上犯罪的這些意義,犯罪當然也是一種過,但是有過並不等於你就犯了罪,應該是翻譯成“原過”是更加貼切。人就是錯誤的動物,不斷犯錯的動物。人沒有獲得解脫,獲得大自在之前肯定都是不斷犯錯誤的。

佛教也講懺悔,懺悔專門是一種法門。佛教講的懺悔,我查一些資料,講的就是你犯了過錯,要承認,要道歉,就這個意思。實際上是佛教某種意義上也是講人是有原過的或者原罪的,人就是無明嘛。你出生過後,這些都是懵懵懂懂的,認識不到這個世界,也是具有貪嗔癡的。實際上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的糾正錯誤,不斷的戰勝貪嗔癡的一個過程。所以說成長意識我們從正面來講是成長意識,反過來講就是一種懺悔意識,懺悔意識就是一種成長意識,懺悔就是承認自己犯了錯誤,要不斷地改進錯誤。我根據那個大衛·霍金斯他的能量理論,我加以改進和修補,提出全人心理能量理論。

202120d03.png

黑色的部分都是負面能量啊,羞恥、內疚、冷漠、悲傷、恐懼、慾望、憤怒、驕傲。有這一情緒都是處於低能量狀態,或者是稱為負能量狀態,它是使人感到不自在的根源或者原因。中間一個分界線階段就是勇氣階段。當你這些能量消除,上升到勇氣的時候,你開始走向正能量階段了。中立、主動、寬容、明智、無條件的愛、喜悅、平和,最高是開悟。懺悔是什麼意思啊?一旦你有這些負面情緒,有羞恥、有內疚、冷漠、悲傷、有憤怒,這些全都應該懺悔,要改正。改正就是至少要讓自己的能量上升到勇氣。所謂懺悔的普遍意義,就是:一旦你出現有不舒服,你碰壁了,你偏離靶心裡,就像射箭一樣,要重新拿起弓箭來,重新瞄準目標再射。要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剛才是哪一點沒對。所以說你首先要有勇氣,懺悔就意味著你首先有勇氣,有勇氣你就可以進一步上升為上面這些正能量,所以懺悔非常重要,它是一種關鍵的能力,是我們人成長的一種能力。而且最好的懺悔甚至能使你一步達到開悟的層次。我覺得從老和尚身上他就體現了這個意思。你說他有多大的過錯呢?也稱不上,對不對?廟里和尚自殺的死事情多的是,他完全可以不理這個事情,冷處理掉,對不對?下面的弟子們大多數本來也都不以為然,明可死了之後,有的就說以後再也不收小孩子了,小孩子不適合出家,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此相當冷漠。淨慧老和尚作為一個高僧大德,這麼有名的,他不僅不隱瞞,還要專門修一個紀念亭。請問這個亭是修來幹什麼的?僅僅是為了他自己,彌補一下他的內疚嗎?亭子是給大家看的,是留下的一個實體的東西,是一個重要遺產。這個亭子不能夠白建了,我們應該要發揮它的意義,高揚懺悔的精神。所以我今天最講座,把這個憶可亭作為一個背景,也就是有這個想法。老和尚身上體現的那種精神,我們應該學習。他也不多解釋。所以說老和尚在明可去世過後,他的工作是非常加倍的努力,又做了好多好多事情。這個你們稍微查一下有關的刊物和網站,就會看到。他在2013年選擇圓寂,走的是非常安詳。關於這個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灑脫的離去》。面對死亡,最能夠看出一個高僧大德的功夫,他想在什麼時候 死,就在什麼時候死,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這叫“善終”。現在一般人怎麼死?最慘的是巴金,原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身上插滿了各種各樣輸液的管子,睡在病床上,一睡就是十年,他已經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了,一步步拖死的。老和尚當時在2012年接管了五祖寺。五祖寺是慧能大師接法、接受衣缽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寺院,就是寫那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地方,非常具有像徵意義,代表禪宗,禪宗最重要的祖庭。五祖寺的 原方丈犯了重大的錯誤,是佛教很丟面子的錯誤,被罷黜了。後來把這個寺院交給淨慧老和尚接管,所以他在詩裡面寫到“八十侍弘忍”,但是他突然決定在第二年就走掉了。本來還可以乾一番大事業,決定那個時候走,他是綜合考慮到了他身體的情況。要深刻理解他的話,我覺得從我提出的四種死亡理論,可以做一些更多的思考,他選擇那個時候去世,選擇把這些全都放下,這跟佛陀當年最後一年一樣。佛陀當年最後一年也犯了一個錯誤,他誤吃了一種食物,就是居士貢獻的一種木耳,他當時還說,他供奉的其它食物你們拿去吃,只有這個木耳留給我,只有我能消化它。吃完之後,佛陀拉肚子拉的非常厲害,血痢不止,經書上記載的。我專門有篇文章寫的就是研究佛陀拉肚子,佛陀也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決定在那個時候走,圓寂。說放下就放下,這個恰恰說明那個時候他已經沒有任何內疚了,人如果有內疚,有什麼放不下的是不願意走的,一旦他做出這個決定,非常痛快,他是4月20號凌晨六點鐘左右圓寂的。4月18號他還在住院,那個時候他已經做出決定準備走。他就打電話給眀堯居士,眀堯是他最信任的居士之一,做了很多工作。眀堯的水平也非常高,我認為是淨慧老和尚最好的弟子之一。問:“明天是什麼節氣”?他說是“穀雨”。然後老和尚就說我要回四祖寺,他19號就回去了。到晚上還吃了點東西,第二早晨起床上了個衛生間,回到就告訴侍者,說“我要走了”。那些侍者大驚失色,說“師父不能走啊!”他不管這些,他就躺著床上,做安詳臥姿,過了一個多小時,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就走了。走的非常乾脆、痛快,一般人都是做不到的,一般誰能決定自己的生死呢?能夠自由地完全放下的死嗎?死不了。這一點也是使我非常佩服的,這些事情恰恰說明他沒有任何內疚,為什麼沒有內疚,他已經用行動完成了他的懺悔,他的成長。所以說憶可亭它的意義就在於,我們人世間的任何東西都不是“道”本身,包括我們人,也不可能成為“道”本身,只是能夠無限的接近大道。或者有的時候在道中,有的時候不在,就像慧能說的一樣,前念悟了你就是佛,後念迷了你就是凡夫,就這個意思。人是波 動的,人是脆弱的,容易犯錯誤的,所以必須隨時要有懺悔精神,懺悔精神實際上也是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三”是代表多的意思,每經歷一次事情都要反省一次,要迅速地改正錯誤,不要拖延。所以說真正的懺悔就是不需要懺悔,行動就行了。最高的懺悔本身就是開悟。我寫了篇文章,關於《淨慧老和尚為什麼要為一位小沙彌修建一座紀念亭?》詳細地記載了我對於整個事件的認識。我現在正準備考慮是否要把它公開發表,一直是加密的,只有經過我的同意,有的人才能看得到。我準備再與生活禪內部一些方丈、法師、居士溝通一下,聽取他們的意見。“憶可亭”提示我們人要不斷的成長,都要與時俱進,不管是宗教也好,不管你信教也好,不信教也好,都要不斷的成長,要不斷的改進錯誤。人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動物。所以說我們全人心理學主張兩大意識:一個就是成長意識:心靈成長,活得更爽!懺悔就是一種偉大的成長意識,是菩提心。一個就是通心意識:心靈相通,一通百通。就這個意思。今天先講這麼多吧。

提問環節:

1、問:你給我做了個案以後,我之前是怕黑,晚上不敢一個人睡。我們家樓上晚上都不敢上去,總覺得有鬼。然後你給我處理個案處理的是最底層的羞恥,但是我發現做完個案後再也不害怕有鬼、黑這些,晚上不開燈往樓上跑都是很自如的。我想問的問題就是,從羞恥做了個案處理後直接升到勇氣,那中間是跨過了恐懼,那恐懼也被解決了?

老師:對,因為羞恥在能量級別上,能量指數是最低的,大衛·霍金斯說只有20 ,指數越低就意味著,處理了它能量變得更大,能量低意味著你的問題大。所以說一來就解決最低的能量問題,肯定是能量上升的也最多。這裡也告訴大家一個做個案的訣竅,如果想通過心理學的幫助來提升能量的人,最好都把自己有關羞恥的個案先做的,但是人很難面對這個,最講不出口的就是羞恥。要敢於面對自己的羞恥,也就是說首先要具有強大的懺悔精神。

2、問:通過打坐能達到開悟嗎?

老師:能,但是這個開悟只是主體性的開悟,不是“主體間性”,這什麼意思呢?這種開悟還沒有經過人際關係的檢驗,只是你主觀中間體會到自己很多地方被打通,但是它否經得住生活的檢驗?因為生活就是人際關係,就是與人打交道,這是生活禪也非常強調的內容。生活不光是你打坐,但是打坐可以看成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完整的修行必須與人打交道。所以說我們通心的理論和方法就是在人際關係中來解決你的問題,不光是打坐。打坐可以結合起來。

3、問:想請教一下您在課堂上提到的意象的部分,方便給我們分享嗎?意像是什麼內容?

老師:叫大家聽音樂,把你們產生的聯想記錄下來。聽音樂之前先讓你們放鬆,進入一種半催眠或半醒半睡的狀態,讓你們自由的產生聯想,它能反映一部分你的潛意識。

4、問:那這個音樂有要求嗎?是隨便的音樂還是特定的?

許老師:這是有選擇的,有的音樂更適合讓你進入狀態。比如說我們現在工作坊經常使用的能量三首,就是經過篩選的。 

5、問:這個音樂我們能找到嗎?

許老師:你來參加我的工作坊就知道了。一般參加我們活動的人就可以,因為你今天參加了這個講座也算參加了我們的活動,參加了我們的活動就可以向你公開。等一會請工作人員發在群裡。

6、問:我是第一次聽到您的課,我是一個創業者,我想諮詢一個,我經常情緒控制不住,對女兒發脾氣,所以我非常想听一下您的意思吧。

老師:我的意思就是你經常這樣你準備怎麼辦?你想不想改變?

問:肯定想改變……

許老師 :那你就跨出了成長的第一步嘛。成長公式就是說,覺察面對自己的不自在,你已經有第一步了,現在就是第二步,你在找方法打通了。那你現在找的方法是什麼?找到沒有?

問:我就是反省自己,告訴自己這是不對的,事後也會跟女兒道歉。她對生活的細節不注意,而我是對生活的細節很注意的人,我們兩個的矛盾就在這裡。

老師:既然你找到這樣的方法,建議明天就去試,去照著做。你明天去試一下,然後把結果告訴我們。

7、問:許老師,有個問題我還不是很清晰,就是肯·威爾伯畫了一條巨龍,氣勢磅礴但是沒有點睛,這個“睛”就是“通心”是吧。

老師:對,通心。通心可以把把它的理論串起來。《大我實現之路》講到了這一點,講的比較具體一點。他沒有這個概念,因為他不是一個心理治療師,他主要是一個學者,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所以他沒有產生“通心”的理念和方法。實際上如果把他這個“通心”用進去,整個整合學就不一樣了,更加完整、有力量。

問:就是您用具體通心的方法和技術,把從低到高具體的操作串了起來?

老師:對,包括他的四個像限,不外乎就是狹義的通心和廣義的通心。

202120d04.png

(王效偉整理)

 202120d05.png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