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 陳復
敝人長期看見推廣讀經教育有著嚴重的問題,有時候有人讀的有如槁木死灰;有人讀的有如味如嚼蠟,傳授讀經的老師從來不談工夫,好像人只要有一張嘴巴就可讀經了。讀經的工夫不應該只是讀音正確,念過一遍,而是一個人讀經的時候聲音裡是否帶有能量,可讓人的身心聆聽聲音而獲得啟迪,這背後的意蘊頗需要人帶著體會的態度來學習,因此讀經絕對是一門需要智慧的工夫。我們學習經典有兩個層面,一是通過不同時期的文字訓詁來了解各大家對該段文字的認識,二是通過義理闡釋對經典的言外之意有更深的體會。如果讀經作為一門工夫可使得身心獲得淨化與昇華,就不僅僅只是文字訓詁與義理詮釋,通過對文意的深度領會,經由聲音使得自己與他人淨化與昇華心靈,使得每次聆聽的過程都是一次洗滌。
白鹿洞書院(百度圖片)
讀經工夫論有三個次第:第一層是讀經者要有心體意識。你要知道自己是通過精神專注回到未發的心體,給出已發的「和」,該給出就是「和」的凝聚與發散,落實到具體的內容是要對文意有深刻理解,進而給予積極想像,感受朗讀的文字中,原本作者想要傳遞的整體精神是什麼,還原作者書寫完文字的剎那,回看自己書寫的過程。所有經典都有從起筆到止筆的書寫過程,作者從頭至尾會展開一場回看的過程,在回看過程中或許有修訂,直到作者感受到心安理得不再修訂,於是一篇文章被完成。第二層是接著要有作者意識。當你能透過積極想像回溯作者完成文章段落的文氣,領會緊扣文氣,通過對文氣的把握,努力感受如何讓作者與自己合二為一,有作者意識就會明白文章段落為何要如此表述,文氣的完成就來自作者的心性如何滲透進入文氣中,感受與體會外在的文氣與內在的心氣緊密結合。第三層是傳播意識。你準備如何給出聲音,讓自己或者他人,以及全部學習者通過聆聽你讀經的聲音,讓身心完成做工夫這件事情,聲音是否優美綿長,能讓人產生恭敬肅穆的心情,這都不可輕忽對待,這就是在完成讀經工夫論的意義,經典的內容正需要深入這三層體會。
陳復教授(作者提供)
下面以《禮記·禮運篇》中的一段文字為例來講述讀經工夫論。你要感受每個句子要怎樣階段性的停頓,才能把文氣做出最好的安排,以下會給出作為讀經工夫的解釋,不是文字訓詁或義理詮釋的探討。原文如下:
《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第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表示大道能運行,使得天下呈現出公的狀態而不是私的狀態,這就是一個完整的語義,因此要在這裡做階段性停頓。接著才繼續讀「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因為在「為公」的狀態裡,要選拔賢者與能者,使得人們能講信用,人與人能和睦相處,平和對待, 「信」與「睦」是來自於「賢」與「能」創造出的結果,所以「選賢與能」與「講信修睦」是一種文氣連結,如此理解前四句就是一個段落,要讀出相應的停頓感和節奏感。接著「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親」與「子」對應,就是一個完整的語義段落,人不會只愛護自己的親人,也不會只想照顧自己的孩子,孩子就在親人的範疇內,前面的親人范疇更大,後面半句是承前啟後,強調「子」這一層意思。
《禮記》(百度圖片)
再來就是「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表示老人可安於自己的晚年,中年人有發揮的機會,幼年的孩子可平安長大,使得無妻或喪妻的男子、丈夫去世的婦女、父母雙亡或父親去世的孩子、身體殘疾不能做事的人甚或身體長期患病的人都可獲得應有的照顧,「老」、「壯」與「幼」是生命的三個階段,「鰥寡孤獨廢疾者」則是在這三個階段內共同可能存在的六種狀態。你在念的時候,因為有完整段落,每一句開頭第一個字要拉長重讀,要帶出這句應有的文氣,中間讀的比較輕快,每句讀過都有一個微微的停頓,微微停頓的部分語音要提起,而不是落下,提起的意思是讓人感受到語音未歇,後續還有文字繼續,在讀這一段的前四句中的最後一個字「終」、「用」、「長」、「者」要微微提起,讀最後一句的最後一個「養」字的時候會微微降下來,降下來不是拉長的降,再微停頓,讓人感受這是一個完整語義該有的段落。
若有人問:「提上或者頓下,難道有不同的可能性嗎?」敝人認為需要有深度的試煉過程去討論細節,而不能泛論不知所歸。正如京劇中有不同的派別,不同的唱腔,沒有哪一個唱腔就是絕對正確,而是哪一種唱腔可表露出什麼樣的淋漓盡致,其中會有特色與公論,但萬變不離其宗,首先要有細部的次第,其次要讓不同次第各有開展空間,這裡面都需要經過長期的琢磨與探討,提煉出真正合適於生命的工夫,雖然每個人的生命特質各有差異,但只要讓心氣和文氣結合,都是可行的作法。京劇的唱腔如同讀經的聲腔,畢竟每一個聲腔都有他的語音,聲腔要讓人知道哪裡是微停頓或大停頓,要體現出區隔,聲腔的意義是讓心氣和文氣最終獲得綿密結合。
戲劇(百度圖片)
當你讀到「男有分,女有歸」,要知道這男女兩性是一個完整的段落,「歸」字讀的時候,可以稍微拉長語音。「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該段句子比較長的時候,你要把語音微微拉長,促使你可從中有呼吸的空間,吸一口氣,繼續讀下一個段落。「貨惡其棄於地也」,讀「地也」這兩個字的時候,「地」字讀完吸一口氣,再繼續讀「也」字,「也」字要拉長語音,「不必藏於己」,該「於」字讀完吸一口氣,再繼續讀「己」字,「己」字拉長語音,「力惡其不出於身也」,讀「身也」這要是同樣的讀法,最後再讀出「不必為己」,其義理在指出貨物不會被隨意丟棄沒有被妥當使用,人更不需要覺得土地資源都是自己的私有,不肯跟別人分享,人的精神最終是通過服務來相互成全,而不是通過工作的過程,反而讓人與人彼此產生隔閡,無法互通有無。
最後,你讀到「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該「是故」兩個字念的時候語音要帶起來,「是」、「故」重讀間吸一口氣來讀,人們思考問題的時候不需要一直算計,因為盜竊亂賊不會出現,家家戶戶的門不必關起來,形成的社會理想就是「大同」。敝人通過這一段,來跟大家示範讀經該有的工夫。讀經工夫引領開來,會展開讀經內容和過程的細部探討,甚至會思考如何讀經更恰當,產生義理的細部討論,其本質是在思考文氣如何能連貫,讓心氣能從中平穩發展。文氣是外在之氣,心氣是內在之氣,領會外在的文氣和內在的心氣如何整合連結無間,並通過聲音的腔調如何傳遞經典的韻味,這是讀經工夫論的心法。
編輯:王學安 | 審核:邵明
|
作者 | 陳復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臺灣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海峽兩岸心理諮詢協會創會理事長,曾任臺灣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教育部高中生命教育學科中心諮詢委員,致力於宣導心學復興中華文化。 |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