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 周學儒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易傳》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談到《易經》,很多人的固有印像是占卜、算命,其實《易經》不是算命,更不是迷信。《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經典的《十三經》之首,其內容涵蓋了「易理」與「像數」。所謂「易理」,即是在講做人處事的道理;所謂「像數」,則是透過基本的符號組合變化出八卦、六十四卦以及三百八十四爻,來洞悉世事的發展變化趨勢與規律。《易經》原名《周易》,「週」指的是周朝,《周易》是周朝所用的易經。而相傳古代還有兩本易經,稱之為《連山》(夏朝的易)與《歸藏》(商朝的易)。
一般認為八卦與六十四卦為伏羲氏所做,周文王作卦辭與爻辭,孔子及其弟子做《易傳》,共同形成了包含「七部十翼」的《易經》。最初《易經》的文本很簡單,只有六十四卦加上卦辭和爻辭,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已經變成了厚厚的一本書,是因為加上了《易傳》。《易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對《易經》展開的再詮釋,形成了《易經》的「七部十翼」。七部即:〈彖傳〉、〈像傳〉、〈繫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因為《易經》前三十卦稱為「上經」,後三十四卦稱為「下經」,所以《易傳》中〈彖傳〉、〈像傳〉與〈繫辭傳〉也被分為上下二部分,加上後面的〈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合稱「十翼」。
〈彖傳〉:用一段話來解說卦辭,說明一卦之卦名、卦象與卦義。〈大像傳〉:用一句話解釋卦象,說明整個卦對人生的啟發。〈小像傳〉:用一句話解釋爻象,說明每一個爻象的變化意義。〈文言傳〉:對乾卦與坤卦的進一步解釋,因為這二卦代表天地,是一切變化的開始,所以額外加以說明。〈繫辭傳〉:闡述《易經》整體的哲學思想,觀察宇宙萬象的變化,運用符號的象徵性展開排列組合,解釋萬物變化的道理與個人身心安頓的方法。〈說卦傳〉:解釋每一卦的象徵性,《易經》用符號來象徵現實世界的典型情境。〈序卦傳〉:說明《易經》各卦順序排列的原理和原則。〈雜卦傳〉:其他不能明確歸類的內容。
陳復教授贈送作者(左)書法字合影留念 圖1 | 知行書院提供
卦由爻組成,爻是《易經》的基本像徵符號和組成單元,爻分為「陽爻」與「陰爻」。陽爻:一條橫線,代表剛健進取的能量,主動力。陰爻:中間斷掉的橫線,代表承載與接受的能量,受動力。經卦(三畫卦):三個爻組成,即八卦。乾(天)、坤(地)、巽(風)、震(雷)、坎(水)、離(火)、艮(山)、兌(澤)。重卦(六畫卦):二個經卦組成,即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衍生出三百八十四種變化。
《易經》的宇宙觀不同於近代自然科學認知的「機械論」宇宙觀,而是一種「有機論」宇宙觀,主張宇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部分都會相互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卦的任何一爻起了變化,都會變成另一個卦,六十四卦完全相通,互相構成一個網絡與系統,環環相扣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及至周代,周文王推演易經作卦辭與爻辭,周公制禮作樂,使得中華文化由鬼神信仰開始轉向人文信仰;孔子及其弟子作《易傳》,更是繼承了周代的人文精神,將《易經》的人文屬性推至高峰,反映出《易經》對於宇宙與人生的觀看,由鬼神信仰下不可知的「神秘主義」(occultism),轉向了人文信仰層面可被理解,有道理可依循的「冥契主義」(mysticism)。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易經》本質上是一本修養之書。既然《易經》是一部充滿人文精神的修養之書,那麼《易經》在談的核心觀念是什麼呢?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又該如何理解與應用呢?
首先要理解《易經》在談的三個核心觀念:「變易」、「不易」、「簡易」。「變易」:《易經》是一本談人與事物變化的書,在現像上,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情境樣態與變化趨勢;「不易」:在這些變化的背後,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本體(心體)或核心機制。「簡易」:從不易到變易的演化形成的時空情境,背後有一個可被人掌握的法則(因緣法則)。
作者在晉城知行書院演講 圖2 | 知行書院提供
卦像是事物的一個典型情境,爻位反映事物發展與變化的趨勢。《易經》比較從道家思想的「宇宙論」出發談論天所代表的的卦象,以及從儒家思想的人文角度談人的序位(爻位)。意即天意具備某種穩定性而生成卦象,人情擁有某種變化性而形成爻位。卦象由天來示現,爻位由人來參與。爻是人文精神的體現,這過程中充滿著主體的認知、理解與判斷。《易經》重點在思考,天與人如何進行整合,在天意與人情之間展開對話,期中有很深刻的複雜性。
我們該如何具體了解《易經》的卦象與爻辭所表達的意思呢?卦象與爻辭所表達情境與變化,其實都來自周代人們具體的生活場景,但因為年代過於久遠,以至於很多生僻的字詞使得現代人難以理解。我們可藉由白話文註解或翻譯,想像出一個具象的情境意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趨勢,進而提取出該卦辭與爻辭藉由意象,背後要表達出的某個抽象的「理」。這個抽象的「理」可穿越古人的生活情境,而進入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情境中來,使得我們面對某個卦像或爻辭,可結合我們所面對的情境狀態來理解,這裡面的難點就在於如何與當前時空背景做連接,進行轉化理解。
《易經》中時常在談「志、位、時、中」,「志」是說,人要明確自己的志向,對於人生的目標與方向要定位清楚,行動才不會有災禍發生;「位」是說,人要不斷觀看自己在事情中處於什麼位置,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實踐志向與目標時才不會做超出自己份內的事情,而招致禍患; 「時」是說,任何事情都有其發展的時機與階段,人要能洞悉時機的變化與發展,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中」是在說,人內在有一個終極性的核心機制即自性(心體),人需要透過在具體的事情上不斷省思與磨練自己的意念,與自己展開對話,去把握內在的心體與之合一,獲得洞徹志向、位置與時機的智慧。《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當人可以展開內在的探索與對話,深刻把握住「中」這個本體,才能確立自己的志向,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洞悉時機的變化與發展。
陳復教授親自為作者(右)頒發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智慧諮詢師」證書 圖3 | 知行書院提供
談到《易經》就離不開占卜,有人常說《易經》是「占卦不難解卦難」。總的來說,占卦的方法很簡單,無論是依循古法使用錢幣或蓍草來起卦,或是使用後世的各種方法起卦,只要遵循「謹慎、誠意、無我」的原則所獲得的卦象,都是有意義的。所謂「謹慎、誠意、無我」是說,在占卦時首先要調服與收攝自己的精神狀態和心念,以嚴謹慎重的態度,誠意的心念,無自我的私意來展開占卜,如此人的意念才可以成為連通宇宙,獲得來自天給予的某種示現,即所謂「心誠則靈」。解卦則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智慧,不同於西方哲學認識事物邏輯性的「因果法則」,《易經》更呈現出中國思想關聯性思考的「因緣法則」。卦象的意涵要從關聯性思維,從事物的核心特徵展開聯想,使用「取像類比」的方式展開思考。
中華文化最核心的傳統觀念既是「本體論」與「工夫論」,形成了人如何透過做工夫展開心性修養來獲得超拔的智慧這個議題。在修養的過程中,童年的創傷經驗、成年後志業的追尋與開展、晚年如何面對死亡等等議題,都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獲得洞徹與明白的智慧。這是中華文化傳統意義上的「心理諮詢」,不止涉及心理創傷的療愈,更關註生命的超越與智慧。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從關係主義的預設開始發展本土心理學理論,而東華大學陳復教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從天(天理)、人(人際)、物(外物) 、我(本我)四個面向出發,構築出六大關係主義:本我關係主義、物我關係主義、人我關係主義、物我關係主義、人物關係主義和天物關係主義。陳復教授認為,人首先只有認識本我(the Self,自性),將其從自我中超拔出來;才能接著認識外物,並釐清自己作為生命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架構出客體的內容與相關知識;之後才能認識人際,了解人與人在社會裡的範疇關係;最後還可進一步認識天理,洞悉宇宙的生息變化。[1]筆者完全同意這個觀點,認識與理解《易經》的起點,還是在於人從「本我關係主義」出發,將關係著重在自性的認識,並展開相應的身心修養工夫鍛煉,才能在《易經》不斷變化的卦象與爻位之中,把握住志向、位置、時機與中道。
《易經》的思想與智慧該如何應用在心理諮詢中呢?智慧諮詢的諮詢循環模式:首先諮詢師與當事人對話,引發當事人思辨自己的問題;在思辨的過程中,引領當事人展開工夫的練習;從做工夫中獲得心體的覺悟;心體的覺悟能引發當事人的實踐意願;從而讓人在不斷開展實踐的過程中產生深層蛻變,如此持續循環往復。在諮詢中面對當事人的困境與問題,占卜或卦象形成的意象,都可成為撬動當事人集體潛意識表達的素材,透過這些意象,諮詢師可幫助當事人展開深刻的自我對話歷程。
《易經》的「共時性」經驗也可用作智慧諮詢之中,這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共時性原則」,意即某些同時發生的事情之間,有某種微妙的超越因果的關係,這種「有意義的、意味深長的巧合」背後有著深層的意義存在。榮格有一個理性意識非常強的當事人,這種理性意識使得諮詢的進展遇到困難,一天當事人在向榮格訴說著她的一個夢,她夢到有人送給他一個金色的甲蟲,就在這時榮格聽到有什麼東西在撞擊著窗戶,他走過去打開窗戶看到一個甲蟲,他抓住甲蟲遞給當事人說,這就是你的甲蟲。這種共時性經驗擊穿了當事人用理性主義建構出來的心理防禦,讓治療打開了突破口。《易經》還有很強的文化療愈能量,諮詢師與當事人交織出志、位、時、中的理解,形成「視域融合」,對當事人的過往經驗展開重新建構。在那過程中,我們相信文化可以療愈人心,人的文化厚重,就會使得他身心健康,進而快速形成自我調節與自我修復的能量。
總的來說,在這個過程裡觀看世間不同的格局,不同的易像有怎樣的對應。《易經》是一部人文精神的經典,對華人而言,中華的信仰就是學問,中華的學問就是信仰,這是中化文化踏在人間去探索的人文精神。
編輯:張辰 審核:曲龍龍
參考文獻:
- [1]傅佩榮(2011)。《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陳復(2020)。《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3]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劉國彬譯(2009)。《榮格自傳:回憶· 夢· 省思》。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 | 周學儒 |
|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悲傷輔導師,知行書院客座講師。接受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課程專案2年培訓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心學智慧諮詢師」課程培訓。長期關注與推動中國文化與心理諮詢本土化的議題。 |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