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4/28
編者按:本文原刊於《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8(下)》,在此刊發,以饗讀者。
三、中美“貿易戰”的走向
當前,關於中美“貿易戰”走向眾說紛紜,一些觀點認為中美經貿摩擦可能導致中美“脫鉤”甚至新冷戰,還有觀點期待通過美國政府更迭解決雙邊貿易爭端。然而,中美經貿摩擦有著深刻的結構性根源,將有可能成為雙邊關係的“新常態”,並且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解決;不過,中美利益仍然高度融合,合作空間依然廣闊,經貿摩擦可以得到有效管控。對中國來說,解決經貿摩擦最根本的仍是堅持國內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進行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轉型升級,以自身發展應對外界干擾。
第一,相互競爭正在取代互補合作成為中美經貿關係的基本特徵,在競爭中謀求合作是中美經濟關係的主要目標。自1979年中美建交後,雙邊經貿往來迅速發展。1980年,中美互相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當年,中美貿易總量接近40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第24大交易夥伴國。2017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量已達到6359.7億美元,雙方互為第一大交易夥伴國。隨著中美經貿關係日益密切,雙邊貿易摩擦不時成為影響兩國關係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儘管雙方曾圍繞最惠國待遇、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人民幣匯率等問題展開較量,但總體上雙邊經貿關係中的互利互補仍大於相互競爭。然而,隨著近年來中國躍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最大出口國和貿易國,積累了巨額對美貿易順差,並且正在努力進軍高端製造業、資訊與金融服務業,從而觸及美國經濟利益的核心,由此,中美經貿關係中的競爭色彩日益突出。
第二,中美經貿摩擦可能長期化和常態化。從2017年年底開始,美國對華經濟戰略發生了40年來的最大轉型,經濟接觸宣告終結,新的經濟競爭戰略正在快速成型之中。雖然緩解貿易逆差是美國對華“貿易戰”的最直接訴求,但是在新的戰略背景下,中美經貿摩擦還蘊含著更為深層的內涵,即美國要在高新技術領域遏制中國的崛起,在經濟發展模式方面遏制中國的影響。中美經貿關係中這兩大結構性矛盾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這決定了雙邊經貿摩擦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在元首外交助推下,雙方在12月1日達成了貿易“休戰”的重要共識,同意在90天內圍繞包括強制技術轉讓、非關稅貿易壁壘、智慧財產權保護、網路安全、服務業和農業等結構性問題展開談判。不過,這些問題不乏中美經貿爭端中的棘手難題,短期內難以通過一個全面綜合性的經濟協議來解決中美經貿關係中的所有分歧。此外,特朗普在“競選邏輯”驅動下,極有可能繼續利用“貿易戰”這張牌,因此解決中美經貿摩擦將是一場“持久戰”。
第三,中美“貿易戰”並不意味著雙方必將陷入完全對抗的狀態,中美合作空間依然廣闊。首先,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經濟仍然具有高度互補性,雙方在農業、能源、金融、教育、醫療等諸多領域仍存在著巨大的合作潛力。比如在能源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2019年也預計會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天然氣進口國。而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油氣出口大國,雙方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可謂前景相當廣闊。中美的經濟競爭性不斷增強是事實,但兩國的經濟發展水準和發展階段仍有很大的差異性,雙方可以拓展的合作空間非常巨大。其次,中美兩國對於一個穩定而開放的全球經濟秩序仍然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雖然兩國都有著巨大國內市場,但兩國的經濟特徵具有高度的外向性,兩國的經濟利益遍佈全球,都不希望看到全球經濟體系陷入混亂,這構成了兩國合作的又一個重要動力。因此,雖然目前中美經濟關係總體不容樂觀,但如果兩國領導人能夠超越民族情緒,始終堅持戰略理性,有效管控分歧,雙方依然能夠實現在良性競爭當中的有效合作,確保中美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中美“貿易戰”實際上也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倒逼國內改革以對接新一代國際經貿規則的契機。一方面,中美之間的部分經貿分歧同時也是歐盟和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的關切所在,美歐日在中國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問題上有著相似訴求,此外,隨著國際貿易深入發展,國際貿易談判早已不再局限於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準,更是將環境保護、勞工、國有企業、智慧財產權、競爭政策等“21世紀”議題納入談判議程,新貿易議題同時也是WTO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中美經貿摩擦深層次問題已經超越雙邊,成為國際貿易談判的關注重點,中國應對的不僅是來自美國的壓力,還有其他西方發達經濟體在構建“新一代”國際經貿規則進程中的集體壓力。另一方面,中國正在從經濟高速增長過渡到高品質發展,要想獲得持續不斷的增長動力,中國確實需要在某些方面改革自身體制,重視對企業活力、創新能力、生態環境以及勞工權利的保護。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中美如能採取一定方式管控雙方的分歧點,並逐步解決雙邊經濟關係中的結構性難題,將會對倒逼國內體制改革、助力中國參與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發揮作用。
總之,在中美經濟摩擦日益長期化的背景下,中國應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種準備既包括物質手段上的準備,也包括國民心態上的準備。而對於中國而言,應對這場“持久戰”的方式絕不是走向封閉和保守,而是努力推動更高水準的開放,通過擴大外國進口、放寬金融准入、完善投資環境,以增加中國市場對於全世界的“磁力效應”,從而真正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如果說中美“貿易戰”在長期內可能會分出個輸贏,那麼中國唯有以更加開放的方式,才有可能化解來自美國的經濟競爭壓力並且成功實現經濟崛起。
(本篇完結)
相關閱讀:
李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張玉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